■笔 岸
正如当地一首童谣所唱的一样“三碗复三碗,三碗何其多。因嫌三碗少,最终失三碗”。且看——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这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出自处。今天,我之所以引用它,是想告诫大家——一切的贪婪终将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在我乡下老家,有一个名字在外人看起来颇为奇怪的小山村——三碗盐。乍一听,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个地名。小时候,每次经过这里,我的脑海里都会闪过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三碗盐”?长大后,有一次忍不住问村里的老人,关于“三碗盐”的来历。老人们告诉我,相传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并不叫这个名字,具体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人知晓。那时,这个村里的后山上有一个很小的山洞,每天早上都会从洞口冒出一堆雪白的食盐,刚好三碗的份量,也刚好够村民们一天的用量。因此,这个村子就不用到外面购买食盐吃,自然就比较富裕。
但我也没有想到它,竟也让一些人欲壑难填,成为了“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又一个版本。富裕之后,有个村民动了歪脑筋,心想,能不能把洞口挖大一点,每天能冒出更多的盐,这样就可以拿出去卖钱,比做农活要强多了。于是,这个人就在一天深夜瞒着其他村民,拿着锄头把洞口挖开了比原来大好几倍的面积,等着第二天收获更多的盐。没想到,第二天这个洞口一粒盐也没冒出来,第三天、第四天……很多天之后也没有再冒出盐。以后的以后,直到现在再也不出盐了。
村民们知道了这个事后,都觉得是这个人的贪心把“盐根”挖断了,从而惹恼了上天,而让全体村民都受到了惩罚。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做人要知足,不要贪心,大家集体决定把这个村改名为“三碗盐”,以警示和启迪后人。
自从改名为“三碗盐”后,这个村子人人都比以前勤奋刻苦了,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兢兢业业,出了不少的优秀子弟。
“三碗盐”的故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我们每天收获“三碗盐”,虽然不多,但天天都会源源不断的有。但一些贪心之人,他们不满足每天只收获“三碗盐”,背地里想把出“盐”的洞口挖得更大,想得到更多的“盐”,而最终事与愿违,一无所获,连原来的“三碗盐”也没有了,有时还祸及他人。正如当地一首童谣所唱的一样“三碗复三碗,三碗何其多。因嫌三碗少,最终失三碗”。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每天出“三碗盐”的山洞。如何面对“三碗盐”,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