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2月28日通报,12月27日0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7例(上海8例,广西6例,福建2例,山东2例,广东2例,云南2例,陕西2例,天津1例,浙江1例,重庆1例);本土病例182例(陕西180例,其中西安市175例、咸阳市3例、延安市2例;浙江1例,在绍兴市;云南1例,在昆明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9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436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1 西安本轮疫情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几天,西安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记者12月28日从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39场)上获悉,27日零时至24时,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75例。目前,所有病例均已转运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9日零时至27日24时,西安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811例,均在市胸科医院和市第四医院航天院区隔离治疗。据了解,目前所有患者正在全力治疗中,病情平稳。西安本轮疫情到底是怎么来的?毒株是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为什么这几天的确诊病例突增?严峻的疫情形势还会加剧吗?这波疫情的拐点何时出现?面对此次西安疫情的几大关键问题,专家们给出了研判。
1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41场)介绍,陕西加大流调溯源力度,全力管控风险人群。在溯源方面,省疾控中心已完成137例本土病例的全基因测序,均与12月4日巴基斯坦入境航班报告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在较早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峰也介绍,本轮疫情感染来源初步判定为12月4日巴基斯坦航班输入,但是具体传播过程尚不清晰,各传播链之间缺少明确关联性,并且陆续在全员核酸检测中发现阳性病例。根据专家研判,此轮疫情,西安市出现隐匿性传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区传播,现已出现外溢病例。
2 为什么这几天西安确诊病例突增?
陕西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张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安市本次疫情涉及的新冠病毒“元凶”属于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数量较多,表现出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发病较为隐匿、传染性强等特点,密接和次密接排查难度大。
在12月27日下午召开的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38场)上,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卫晓丽表示,近期病例增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全市加大了大规模核酸筛查的力度,从12月21日开始进行了多轮次核酸大筛查,从而发现了更多隐匿性的病例,目前本轮疫情通过核酸筛查发现的病例占到三分之一。通过多轮次的核酸筛查尽早发现并隔离治疗全部感染者是目前防控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在短期内还有可能出现报告病例数较多的情况。但随着目前市民流动减少和筛查频次增多,有助于筛查出人群中的所有潜在传染源,消除疫情传播隐患。
二是因为新出现的一些风险点位,比如高新区光电园、灞桥区京东物流园,由于人员高度密集和流动性大导致病例波及范围较广,短期内病例报告快速增长的情况,对于这些风险点位我们已快速采取了控制措施,随着各项封控措施的落实,有助于这些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发布会上,卫晓丽也提醒西安市民不必为确诊病例短期快速上升过于担心,这个阶段通过核酸筛查发现并管控病例是核酸筛查的目的,这项工作越扎实,对于整体防控工作就越有利。希望大家听从社区安排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参加核酸筛查时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一米线”距离;其他时间足不出户、不串门不聊天,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
3 本轮疫情的确诊病例以哪种类型居多?
记者专访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施秉银,施秉银表示,一些潜在的感染没有被发现,所以这一两天数字有所增多是正常的。施秉银表示,确诊病例居高不下这一情况应该很快可以好转,估计需要一周左右,新增确诊病例的数量就会下降。
谈起西安此轮本土疫情,施秉银表示,截至目前,确诊重症病例数量只有几例,这一次确诊病例绝大多数是轻症,很多人身体没有什么症状,通过核酸检测才发现感染了新冠病毒,由此可以看出,此轮病毒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要小得多。施秉银表示,一方面病毒在迭代变异,另一方面,民众接种疫苗率极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提高,就算感染新冠病毒,其症状也很轻。
4 为何要开展多轮核酸筛查工作?
陕西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张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通过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才可以迅速发现潜在病例,查明并锁定风险区域和重点人群,及时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具体来说,一方面,因为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而采样只是一个时间点,如果采样时不排毒或者当时病毒浓度不够,低于检测限,就可能检测不到,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早期排毒水平并不高,体内病毒浓度很低。另一方面,采样时咽拭子采集的深度、部位和咽拭子与黏膜接触的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果采样的手法不规范,未能采集到合适的部位,可能造成漏检。另外,西安市人口基数庞大,仅开展少数几轮核酸检测往往很难筛查出全部感染者。因此,开展多轮规模性核酸检测对于尽早发现新冠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实施精准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5 外交部提醒中国公民非必要非紧急不出国
据外交部“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12月28日消息,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加速传播,中国公民出国旅行仍面临较大健康安全风险。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外交部郑重提醒,请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发布的安全提醒和海外疫情信息,充分评估当前国际旅行可能带来的感染、滞留国外等各类情况,继续做到非必要非紧急不出国。
确需出国人员,请务必妥善安排个人行程,努力维护健康安全。出国前,建议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详细了解目的国入境、中转、疫情防控等政策,充分掌握疫情防控与健康知识。在国外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减少非必要聚集活动,自觉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回国前,严格遵守国内外相关法律及疫情防控规定,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海外中国公民如遇紧急情况,可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也可拨打外交部12308热线(+86-10-12308)寻求帮助。
相关新闻
我国医疗装备市场
规模达8400亿元
近日,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12月28日,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发布会上称,在2020年,我国医疗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0多亿元。
王卫明称,我国医疗装备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目前已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王卫明表示。
王卫明还表示,我国医疗装备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在各方积极努力下,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米PET/CT、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脏、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电监护仪、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产品产量全球领先。
“医疗装备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融合提速,远程医疗、精准医疗、安全医疗快速发展。”王卫明称。
针对疫情以来暴露的医疗装备问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在发布会上称,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球流行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规划》在重点任务、专项行动中对此进行了部署。
《规划》明确要加强疫情预测预警、应急检验检测、疫病防治、紧急医学救援、医疗装备应急动员等能力建设,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需求做好医疗装备保障工作。
“比如,要开展传染病快速检测成套装备、大规模疫病防控应急装备及解决方案研究,提升传染源识别、传染途径切断等水平,提高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反应能力;要发展海陆空远程医学救援、极端天气紧急医学救援等装备,提升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李志勇称。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医疗装备发展将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我国医疗装备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产品出口。如,我国生产的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心电监护仪等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医疗机构,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志勇称。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