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一个2000多人的偏僻小村庄竟走出27位博士、硕士,考入名牌学府的更是不胜枚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2000多人的偏僻小村庄竟走出27位博士、硕士,考入名牌学府的更是不胜枚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衡东县有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眭仁武回到母校讲述自己的读书时光。
众人在社背小学校门口合影。
社背村地处偏远。
衡东县甘溪镇社背村村部。

  ■文/本报记者 唐翔 通讯员 颜伶俐 黄雨菡 图/周围

  “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9月4日,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眭仁武,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校园——衡东县甘溪镇社背村社背小学。坐在并不宽敞的教室里,凝望着窗外校园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往事幕幕涌现。“那个时候,村里生活条件很苦,但全村的读书氛围很浓厚,家家户户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谁家孩子读书好、有出息……”

  眭仁武回忆说,在村民们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发奋苦读,最终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而读书也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在社背村,很多农家子弟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社背村共培养了27位博士、硕士,考入名牌学府的更是比比皆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而这个仅546户、2340人的小村,更被当地誉为“博士村”。


  A.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谁家孩子读书好


  “社背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又没有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我们没有选择‘躺平’!”社背村村支书眭善中是本地人,他的儿子眭旺目前正在江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说,那时想要走出村庄,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社背村祖祖辈辈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并形成了浓郁的尚学氛围。

  眭善中收藏着一份特殊的档案,里面详细记载着社背村多年来的大学录取情况:桂全,美国东北大学博士;眭灵慧,清华大学博士;周爱东,中山大学博士;曹伟,复旦大学博士;聂佳,人民大学博士;稂琪伟,厦门大学博士后;眭思蜜,天津大学博士……“这本档案一直收藏在村里,每一年考上高等学府的学生都会被记录在册,他们是村里孩子们的榜样。”眭善中说。

  记者了解到,刘正青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家住11组,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在湘雅附一任博导多年,2011年因肝癌去世。刘正青去世后,其子刘巍子承父志,就读于中南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如今也就职于湘雅附一,以肝癌为攻克方向。

  “他们一家人是我们的榜样。渐渐地,浓厚的学习氛围笼盖着社背村,在榜样的力量下,很多家庭在一起都会谈论学习技巧,大家相互带动。”眭善中告诉记者,社背村的村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坚持供孩子上学,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没钱读书,都会相互帮忙资助。在生活方面,大家并不互相攀比,只比谁家孩子读书好、有出息。


   B.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向阳而生


  “记忆里,每天去学校上学是最开心的事情。特别是新学期伊始,当手捧飘着墨香味的书本时,那种幸福感就像是吃了糖!”眭仁武回忆说,自己的母亲曾告诉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己做了父亲后,眭仁武也把当年母亲的教诲转述给了女儿。据悉,眭仁武的女儿聂佳也是博士,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

  眭仁武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是大学教授,却没有过于执着地辅导女儿的学习。“平日里,我更多的是通过以身作则来感染孩子。自己下班后,不打牌、不下棋,而是把一起看书作为全家的休闲方式。”

  在社背村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眭父搬走彩电。”眭父名叫眭日和,今年74岁,曾是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老三届”学生。令村民们羡慕不已的是,他们家培养出了2名博士生,儿子眭鸿飞是中南大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中兴公司;女儿眭鸿颖是德国汉诺威大学博士,现供职于长沙湘雅肿瘤医院。

  眭日和家是社背村最早拥有彩电的一批家庭。“上世纪90年代,当一台14寸的彩电搬进家里,着实让周边邻里羡慕许久,许多村民会来家里蹭电视看。两个孩子更是每天守着电视,放学后就谈论电视剧情,原来学习的激情也没有了……”见到这种情景,眭日和与妻子商量,忍痛将新买的彩电搬走。“我们大人都不看电视了,小孩子自然断了念想。高中三年,每天放学,我都会在旁督促他们写作业、复习功课。”


  C.老师,是全村最受尊敬的人


  在社背村,村里最受尊敬的人不是有钱人,而是教师。

  今年58岁的向剑平是社背小学的校长,自1996年来到这所学校,他就再没离开。他表示,社背村尊师重教的氛围非常浓厚,“哪怕毕业多年后,学生们回家乡都会来看望我们。”

  “社背村真的太穷了,农家子弟只有手捧书本,才会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坐在记者身旁,向剑平的话语朴实而真诚。他说,由于地处乡村,学校生源锐减,目前全校只有9名老师、160多名学生,自己是坚守最久的老师。“教育,是社背村的希望,而老师是这份希望的传递者。为了孩子,我不会走。”

  和向剑平一同坚守的,还有95后的重庆妹子廖精晶。她在学校身兼多职,数学、英语、体育、科学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压力与远离家乡的不适,曾让她萌生离意,但学生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又让她坚定万分。记者发现,她的朋友圈中几乎全是与学生的亲密互动,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让她高兴许久。“静守初心,安然向阳”是她的动态心情,也是她对社背村、对孩子的爱。

  “我们的学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般飞往四面八方!”眭善中介绍说,从社背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他们之中有教科领域高知、企业高管、商界精英,他们报国荣乡,使社背村被更多人所知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衡东县有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衡阳晚报版面三A03衡东县有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2021-09-08 2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