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谐音节日”的燥热需要理性来降温

  ■马   莎

  “5·20”“5·21”“5·27”,仅5月下旬,就有三个与爱有关的“谐音日”。而进入6月,商家大玩“谐音梗”,血拼“6·16”“6·18”,以各种花式促销吸引消费。

  近年来,众多商家借谐音打造了很多“数字节日”,衍生出了“谐音节日经济”。在火热“谐音节日”的衬托下,传统节日却显得相对平淡,值得深思。

  “谐音节日”是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其匹配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气氛火热不言而喻。年轻人“谐音节日”的过法基本分两步:第一步购物、送礼、发红包,第二步将第一步的成果展示在社交平台上。看似简单的过“节”方式,不仅让个人心理得到满足,情感得到慰藉,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然而,也有部分年轻人被越来越多凭空生造的“谐音节日”折腾得苦不堪言。有年轻人吐槽,起初时感觉“谐音节日”好玩新鲜,可随着越来越多“谐音节日”的“诞生”,购买礼物越来越频繁,腰包渐渐“空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直言“节日之痛不可承受”。

  反观一些传统节日,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丰富节日内涵,但过节气氛不够浓郁。传统节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应有热闹的节日氛围,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却以“逃避”的姿态过节。

  “谐音节日”虽然热闹,但不得不承认在商业运作下,越来越充斥着物欲金钱的味道。本应是给紧张忙碌的生活工作添一剂调味品,却变了味道。总结各类“谐音节日”,大多都与“爱”相关,体现了大家对情感寄托的迫切需求,但最终都归于花钱、消费。对此,应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跟风。

  传统节日该怎么过,也需要深刻反省。丰富的内涵及历史文化的根本不能变,但过节的形式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

  首先,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和宣传。线下要在学校、社区等地适度举办弘扬传统节日的各类活动,让传统节日氛围在群众心底扎根。线上要利用好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引导。近年来,利用网络开展的各类传统节日宣传活动此起彼伏,但也凸显出“内容平台不匹配”“不同平台内容同质化”等短板。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各类社交平台的调研,充分掌握平台调性,了解年轻人喜好,做到精准投放。改变“说教”式的宣传引导方式,创新形式,变被动宣传引导为主动参与互动。

  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能让“谐音节日”成为不良商家哄抬物价、扰乱行业秩序的“良机”,也不能让不同的传统节日在线下市场被营销为相同的“购物节”。节假日打折促销无可厚非,但节日市场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赋予传统节日新元素、新活力。各部门要形成合力规范“节日经济”,形成良性长效循环模式。

  最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共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过节文化势在必行。传统节日的生命力要靠创新来延续,“谐音节日”的燥热要靠理性来降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世 相 浅 见
“谐音节日”的燥热需要理性来降温
监管“临期食品”该有“临期标准”
当好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
“谢师宴”还是不摆为好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谐音节日”的燥热需要理性来降温 2021-06-18 2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