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动场只认成绩”是一种可贵回归

  ■乔   杉

  10月28日,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对原有《田径项目参加世界大赛运动员教练员选拔办法》进行了修订。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田晓君表示,国家田径队在选拔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世界杯时,将只以运动成绩作为是否入选的唯一标准,不得附带其他任何条件。

  有人可能会据此产生疑问,难道之前选拔运动员不以运动成绩为唯一标准吗?在一个月前的2020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上,傅园慧预赛第一,却因为基础体能测试不过关而无缘决赛。以同样原因无缘决赛的还有大满贯得主叶诗文、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男子50米自由泳预赛刷新全国纪录的余贺新,以及在预赛中拿下第一名的于静瑶和方喆。

  这种选拔标准不合理之处在于,在专业运动比赛中,不仅要求选手的专业成绩,还要求选手通过其他运动项目体能测试,而且后者还会对选手是否能继续参与比赛产生影响。在竞技比赛中,通常是以且仅以选手的专业比赛成绩进行排名,如果辅以其他测试,对选手而言未必是公正的做法。诸多专业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却因为基础体能测试不达标而无缘决赛,发生这样的事件就是此前选拔标准不甚合理的结果。

  谈论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一个背景,那就是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领域存在“重技术、轻体能,重专项体能、轻基础体能”现象。特别是,有个别运动员因为基础体能不达标,比赛时力有不逮,令人唏嘘。今年2月27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就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

  值得思考的是,对运动员体能应该如何重视,是不是要因此在选拔时设一道门槛,而且门槛是否有必要设得那么高。重视体能,要侧重体现在运动员日常训练中,而且要因运动员原本训练项目而异。简单强调体能,要求运动员“无所不能”,反而把优秀的运动员挡在比赛门外,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如果继续简单化落实强化体能测试,只怕还会造成中国体育新的短板。

  强调“运动员成绩是唯一标准”,容易给人带来“唯成绩论”的联想。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一方面,运动员不能唯成绩,即使讲体育成绩也不能忽视基础体能,但这更应该体现在场下;另一方面,到了赛场就得讲成绩,现在的体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明确的规则,运动场上就应将比赛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将体能测试纳入运动员选拔成绩中,显然不是最优解。

  早在2018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就印发《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运动成绩作为入选国家队的唯一标准。此次,中国田径协会修改参加世界大赛运动员教练员选拔办法就体现了这一导向,是一种对“运动场只认成绩”的可贵回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运动场只认成绩”是一种可贵回归
本栏点评 谢应龙
设置打赏“冷静期”很有必要
开展农耕教育意义深远
期待立法重申“刷脸不是义务”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运动场只认成绩”是一种可贵回归 2020-11-02 2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