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作家激扬理性精神,关注民众心声,贴近时代风貌的独特书写,创作者往往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聚焦普通人的生存痛感,发现那些被历史碎片和各类口号所遮蔽的情感、微笑与伤痛,彰显作家反思历史与关怀现实的文学操守和精神品格。作为一名黄埔军人的后代,谢四平的创作一直自觉且坚定地行走在非虚构写作的道路上。无论是早期的《战斗的抒情》等文学创作,还是后来的新闻作品,他十分执迷于平民英雄的朴素情感和湖湘文化的感召力量,对普通人物血性、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发掘,使他的叙事肌理呈现出积极向上、昂然奋进、硬朗明快的风格特色,也因此以骄人的成绩在军旅新闻文学的天地里开辟出属于自己个性鲜明的文本空间。
一、奔腾闳阔的史诗空间。正如罗曼·罗兰所强调的“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时代看见一切,看见自己。” 在《遍地英雄1959》中,作者围绕“三湘儿女奔赴彩云之南共圆祖国橡胶梦”这一核心事件为关键点,叙写了“湖南支边人”半个世纪的奋斗与创业历史,再现了平凡个体勇于抗争与砥砺前行的传奇命运,还原了一段生动逼真的历史图景,展现了一幅闳阔壮美的时代画卷,重构了一个热血沸腾的审美空间。这处空间既是他们“开天辟地,流血流汗的战场”,又是他们“播种梦想和希望的精神家园”。当浩浩荡荡的支边队伍长途跋涉来到彩云之南的那一刻,简陋的茅草屋随时可能面临暴雨的冲刷或大火的侵袭,泥泞崎岖的小路、不时出没的毒虫野兽、湿重的瘴气、高强度的劳作与饥饿的煎熬,这些都给支边湘人的生存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与威胁。但是纯朴乐观的支边人秉承着“要为毛主席争光”的崇高信仰与“要靠双手改变这里的面貌” 的执著信念,一路披荆斩棘,向荒山野岭进军。作者笔下奔腾闳阔的史诗空间,既“掘取”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平凡个体,又让读者领略散发其间的无畏情怀与前行力量。
二、草根人物的英雄情怀。当今这个时代,碎片文化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对于人类生活、社会事件具有更深理解和表达的作品,尤显稀缺和珍贵。面对这样的时代,每个作家都在作出自己的选择。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文学也在不断地洗涤,四平君愿意用真诚的态度和军人的情怀接受读者和时代大浪淘沙般的检验。在这部作品中,四平君不是将支边英雄塑造为“高、大、全”似的“神性”英雄,而是采取“平视”的亲和态度,以细腻、柔软的情感客观地书写生活中普通个体的情感,使得人物所展现的“英雄情怀”和“人民神韵”更加生动与鲜活。在这部书中,普通生命个体也会具有退缩、恐惧的时候,甚至也有自私、懦弱和忌妒等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可是他们却拥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生生不息的意志力与生命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与豪情,他们昭示着众多的草根阶层有着岩石中野草般的倔强,哪怕是一丁点的泥土,他们都能生根、发芽、成长,最终发展成一种粗砺、厚重、饱满的,可以对抗一切苦难与艰辛命运的森林般的力量,从而使严肃的历史题材书写充满着温情与暖意。
三、一脉相承的湖湘魂魄。湖南人一向以“敢为天下先”而著称。湖南人去云南支边,以血肉之躯矗立橡胶王国的英雄群像,唱响了湖南人不怕牺牲、敢于牺牲、勇往直前的时代颂歌,这是湖湘精神的延伸和拓展。四平兄以一个作家的坦诚与良知,多维度、多视角礼赞支边人自强不息、性格坚韧、质朴真诚的湘人气魄与英雄情怀,从而构筑一个民族史诗的侧影与镜像。“湖南人是农场的中坚力量,给人的共同印象是待人诚恳朴实,工作的时候又吃苦耐劳,生活作风却简单清苦,始终保持着对农垦事业的一片执著的热诚。” 凭借骨髓深处的“蛮性”与“骡性”在荒山野岭中昼夜劳作,用一把把挖烂的锄头,一把把折断的砍刀创造了中国橡胶种植史上的人工奇迹,铸就了一场用惊人的意志力与生命力所书写的湖湘传奇,“为新生共和国屯垦戍边的历史涂抹了光辉而灿烂的一笔。”
作为一个有着自觉写作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者,四平君无法拒绝这段源自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感动,而是尝试以一位湖南后辈的身份介入这段尘封的历史,从胶林深处“发现”这段埋藏在厚厚历史档案深处的英雄情怀与生命感悟,从而将这段历史背后所埋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内蕴通过非虚构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加以展现出来,实现作品内涵的延展与扩充。该书出版后的广受好评,充分证明了作家的良知和勇气是战胜时间、赢得尊严的最好酬谢。
(作者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