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先后被安到中国“80后”、“90后”和“00后”的头上。而在过去两个多月里,在疫情防控中,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各地,我们都看到了“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一位外国学者是这样评价这代中国青年的: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或许我们对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没有真正看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舶来品,但不知为什么这顶“帽子”后来被“批发”过来,安到了中国年轻人头上,意思是说中国一些年轻人不堪大用,无法承担起未来。
记得“80后”刚粉墨登场时,由于他们身上有着迥异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因此很快被贴上负面标签。1998年,一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调查显示: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看法不乐观,在他们评价学生的话语中,70%是批评性、否定性的。可是很快,“80后”就证明了自己。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面对地震灾区的年轻志愿者,人们由衷地感慨“最年轻的‘80后’也成了中坚力量”。
曾经被视作“离经叛道”的“80后”,如今也慢慢不再年轻了,最大的“80后”已经到了不惑之年。“90后”开始登场,“垮掉的一代”帽子又被甩给了他们。事实又怎样呢?这次疫情防控给出了答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拿走向前方的年轻护士来说,大多数人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SARS对他们来说,有的连记忆都没有,可是当新冠病毒来袭的时候,他们毅然站了出来。不只是武汉,不只是医疗领域,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都能看到“90后”挺起的脊梁。
由于成长背景不同,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集体印记,把各个年代人放在同一时间轴,更可以看出这种不同。相对于上一代人,年轻一代似乎少了一点朴素,少了一点踏实,看上去更强调个性的自由,更追求生活的舒适。但是,这并不代表青年一代消极颓废,只顾追求享乐,失去了上一代身上应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其实,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很正常。年轻最可贵的就是可能性,可能性往往是通过不同表现出来的。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孜孜以求的终点,不过是下一代人的起点,如果年轻一代还在复制着上一代人的一切,那才是最大的可悲。他们身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要对他们保持一份信心。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即便有担心有期待,也应该通过行动去引导,而不是带着傲慢和偏见,轻易地给他们贴标签。
从“80后”到“90后”,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事实证明“垮掉的一代”,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和代际歧视。不妨说声“好走不送”,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扔了吧,就让它永远留在历史的角落里,不要再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