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德尚德的民族。《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德经》说:“重积德则无不克”,《申鉴·政体》讲:“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德的问题,也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归根结底就是:达德,方达天下。
达德,从个人层面讲关乎自身价值的实现,从社会层面讲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天以蓝为美,人致知达德。柳宗元在《三戒》里分别讲到鼠、驴、麋之死。鼠忘乎所以,死在不知耻;驴不善藏拙,死在不知畏;麋恃宠而骄,死在不知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达德,始于知耻、知畏、知止。
孔子曰:“行己有耻。”知耻,是善念的发源、美好的开端,是德之基、人之贵,是软实力、逆动力。知耻可离俗气,聚浩气,能立德向善,生智滋勇。倘若耻感缺失,做人则无以治己,做事则无以治事,为官则殃民,为民则祸己。知耻,关键是要知荣识耻,谨言慎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敬畏之心不可无,戒尺之威不可亵。古圣先贤无不强调知畏,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赠舟送别,他却以“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一诗拒礼而去,为后世所称颂。知畏,畏天畏道,畏法畏规,畏民畏权,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尽职尽责、干事成事,才会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世间总有过不了的河,适时掉头,是知止之慧。知止,能定,能安,能虑,能得,范蠡助成勾践即身退,韩信居功招摇终遭难。曾国藩指出,做事办差、立家创业,当强矫;争名逐利、守成安乐,当谦退。若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一定不能长久。可见,凡事都要知止有度,恰到好处,方能进退自若,坦然一生。否则,心理就会失衡,形象就会失份。
知耻者正心,知畏者避患,知止者守度,砥砺的是修为,明辨的是远见,彰显的是定力。知耻不为、知畏不妄、知止不殆,方可守住底线、巩固防线、不越红线,达济社会,德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