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师生相互致敬、道别,尖锐的口哨声响起,听课席上传来一阵骚动。“啊,课就上完了?我怎么觉得才上课一下子……”这是发生在10月底在江西九江举行的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上的一幕。这些惊叹无疑从侧面反应了这堂课的精彩——连听课的老师们都因为过于专注而忘了时间,孩子们的专心程度就更是可想而知,最终,这堂数学课《循环小数》获得了全国第二名。
由此可见,一堂精彩的数学课除了要有“幕后”设计合理、重点突出的教学方案之外,更重要的是授课者是否能在“台前”把抽象的数理说清楚,把枯燥的内容讲生动,通过“表演”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完成精彩“演出”最主要、最直接的“道具”无疑是教师的教学用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精练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教学用语精练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不带口头禅,提高语言的质量。对学生已知的或非课本重要内容少说或不说,对重要的或学生未知未懂的要详说、多说。
精练的教学用语能更好地帮学生抓住知识的要点,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如,上文中提到的《循环小数》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循环”一词的意思时,最后总结出6个字:“依次、不断、重复” 。既易懂易记、简明扼要,又准确表述了循环的含义。在课的开始就为后面学生自学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规范的教学语言,让逻辑思维更严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必须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如:学生答题时说:“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数字是‘32’。” 教师评价:“数字是‘32’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到9这10个数字,32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 再如,“增加N倍”与“增加到N倍”,“数位”与“位数”等。在教学过程中,稍有不留意,用错字,或说错词,都会导致学生概念理解的错误。
幽默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氛围更活跃
幽默风趣、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的教师总是更富魅力,他们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课堂总是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还是《循环小数》一课,上课伊始老师说:“这么多老师听课,我感觉同学们有点紧张,这样吧,我来讲个精彩的故事给大家听。”学生们个个欣喜不已,紧张氛围马上缓解不少。“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讲故事给小和尚听,故事是这样说的……”学生们哄堂大笑,不约而同地开口接道:“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在吊足了学生们的胃口之后,再给学生们一个反差甚大的结果,一张一弛中,不仅先前的紧张氛围荡然无存,又大大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更以这个故事不断重复的性质,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循环的含义,可谓一举三得。整堂课欢声笑语、轻松活动、生动有趣,这样的课谁人不爱?
精准的引导语,让点拨更巧妙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毫无障碍地发现规律、表达观点,因此就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道家哲学有“四两拨千斤”一说,数学课上,教师的引导语精准,往往只需轻轻一句就能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思维的宽度与深度都得到扩展。《循环小数》一课中,在引导学生总结循环的关键词“依次”时,老师问:“为什么我说‘从前有座山’,你们都不约而同地接‘山里有座庙’这一句,而不是别的句子?”学生答:“因为故事里的句子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在数学中,我们把‘按顺序排列’用哪个词表示?”“依次。”于是,一个抽象的、宽泛的概念马上变得形象具体,学生思维的成果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要让数学课上的每一句教学用话,都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让每一个四十分钟都高效、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