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本报记者  周连武

  

  又是一年高考季,那段属于考生的特别记忆又回来。“是高考让我从大山中走出来,实现了做记者的梦想。”梁丽芳感谢高考给了她一个实现梦想的路径。

  邵阳绥宁县被誉为“神奇的绿洲”,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七十,梁丽芳的家就在那片森林的深处,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黄泥路。

  小时候,除了上学,她就是放牛、扯猪草、做家务,没有看过大山外的世界。

  “要不是电视机的出现,我不会梦想成为记者。”梁丽芳说,她会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读完初中便回家务农或南下打工。

  7岁那年,她家里买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从那个17英寸的屏幕里,她开始浅浅地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同时打开了造梦的潘多拉盒。

  “从那时起,老在内心设想,如果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该多好啊。”梁丽芳回忆说,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爸妈对她说,想走出大山,只有一条“捷径”——努力读书,考上大学。

  然而,这条“捷径”放在偏远农村,注定无比艰难。

  梁丽芳回忆说,她是以乡中学前几名的成绩考入县城绥宁一中的,可第一次月考就落到43名。“曾经的自信,碎了一地。”梁丽芳记得,基础薄弱的她,不管怎么努力,都跟不上学习进度。

  1999年第一次高考,不出所料,她名落孙山。

  对她而言,这次打击太大了。随后,梁丽芳随远房亲戚去了北京,做保姆。

  可到了北京,所见的一切又让她燃起了斗志。“在北京海淀区,到处都是高校,随便走进一个大学校园,看到的都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梁丽芳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不甘心的我,毅然决定回去复读。”当时弟弟生病,家里欠下一屁股债,复读无疑是雪上加霜。“我真的要感激我父母,他们四处筹钱,将我送进了复读学校。”

  梁丽芳背水一战,搞题海战术,没日没夜学习。凌晨五点起床,背英语单词,晚上熬到12点,宿舍熄灯后点上蜡烛,只为解开一道数学题。

  2000年7月9日上午,考完最后一门,她走出考场,望着天空,如释重负。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如愿考入大学。“我填写的高考志愿,全是新闻专业。”梁丽芳说。

  2004年,她很幸运地成为了衡阳电视台的一名记者。13年来,她一直不忘初心,怀揣着新闻理想,行走在新闻一线。

  梁丽芳始终相信,“只要心中充满梦想,并一直为之努力,就一定有梦想绽放的那一天。感谢高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高考是射进灰暗人生的一束亮光
高考让放牛娃“变身”一线记者
高一“垫底”高三成功“逆袭”
衡阳晚报版面八A08 2017-06-09 2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