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金明达
1979年参加高考,从一名小学毕业生成功“变身”一名“百里挑一”的大学生。王建设说,在拿到成绩单那一刻,就像灰暗的生命突然开了个小孔,让他看到了塌方隧道尽头射进来的那束亮光。
因为历史原因,王建设小学毕业就被迫辍学,开始学工学农,16岁就成为江东玻璃厂的一名玻璃吹制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高温熔炉旁用手工吹制玻璃器具。“每天工作非常辛苦,几乎感受不到年轻人应有的快乐。”王建设说。
由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小学辍学的王建设仍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当得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异常兴奋,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好机会。
1975年开始,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美术和文化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他忙着埋头复习功课,没有报考。1978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报考广州美院,可惜名落孙山。1979年,他终于顺利地考入了衡阳师专艺术科。这年9月,他离开了生活几年的工厂,“生活终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现在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那时候高考虽然只考语文、数学、政治三门功课,但很多书店都找不到复习资料。”王建设回忆,当年,书店里绝大多数是政治类书籍,想买文化类书籍必须“找关系、走后门”,他找到一个在书店工作的朋友,才买到了与高考相关的复习资料。
让王建设记忆犹新的是,当他顺利考入衡阳师专,成为一名大学生后,周围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眼睛里散发出来的都是崇拜和尊敬。”
“那时候的大学生,真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几百挑一,当时我所在的江东区机关大院,就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大学。”王建设微笑着说,那时候他不但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亲人朋友都主动登门拜访,逢人就夸他聪明懂事,要自己的孩子多向他学习。
相比现在大学高额的学费,王建设读大学不但没花一分钱,还有一份固定工资。“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只要有7年工龄,考上大学后,每个月都有原来百分之百的工资。”王建设回忆,他读大学时,每个月有27元5角的工资,虽然看上去很少,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大学毕业后,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百业待兴,大学生是当时最高层次的人才,连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都不惜“三顾茅庐”。大学毕业后,王建设在市三中当了两年老师,后调入雁峰区计生委。没过几年,他就被提拔当了干部,后来还担任了雁峰区司法局副局长至退休。
“参加高考就像发生在昨天,是高考将我的人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半。”回忆峥嵘岁月,王建设感慨说,他是幸运的,是高考的“春天”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