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建立,科举制度有1300多年历史。进入20世纪初,用八股文选拔人才的弊端日益显现。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那个时候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制度,而是各大学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一直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的研究。他告诉记者,从1949年到1966年这“建国十七年”是我国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初创时期。1952年有了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上世纪50年代初按对口式人才培养建立了北京钢铁学院等一批专业化学院。到1961年随着“高校六十条”的出台,“一考定终身、全国统考、文理分科”等我们至今依然熟悉的考试模式最终得以确立。
周光礼认为,当时建立的统一高考模式既能够更好地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这14年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支撑了新中国三十年的发展,意义重大。
到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高考制度中断。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2月,570万人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和课堂奔赴考场,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终于又回来了。
一次次改革:
“公费”变“自费”,文理分科变自主选择
1977年,570万人参加高考,27.3万人被录取。1978年高考完全恢复正常,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批人都在1978年进入大学,都被称为恢复高考第一批大学生。通过高考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大学深造这一制度由此恢复。从1977年一直到现在,高考制度从未中断,并且进行了多次改革,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周光礼说,恢复高考的头两批大学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不少人还在上学时就被用人单位“盯住了”,一毕业就被一抢而光,“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极少有人去基层和边远地区,这样不行。”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要服从分配。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到了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招生从秩序和公平转向兼顾效率和效益,大学逐渐进行“自费”和“公费”的并轨,到1996年,上学交学费成为统一政策,“免费上大学”的时代结束。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门。2001年取消高考的年龄限制,一批“爷爷考生”、“奶奶考生”备受媒体关注……到2014年,随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考在未来将打破文理分科、英语一年两考等。今年,浙江、上海两地将率先按照新方案进行高考。
高考走向何方?
新高考宜简单易懂,最大限度保障公平
在周光礼看来,1977年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帮助重建了十年动乱后的社会秩序,给人以对知识、对未来的信心。“秩序的崩溃、对社会信心的不足,危害甚至要大于人才的断层。”周光礼说,高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至今仍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高考对于中国迅速从“文革”的“乱”转为改革开放后的“治”,继而“兴”,其作用难以估量,“从国家领导人到科学家、知名企业家、文艺界人士,大批人受益于恢复高考后的高等教育。”
如今,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投入实施。未来高考怎么走也引发了讨论。周光礼告诉记者,这次高考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做了很高的顶层设计,这是至关重要的,高考改革不能“就考试谈考试”,必须得上升到社会治理、国家发展的高度设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具体到一些改革措施,周光礼也有自己的意见。以率先试点的两地高考方案为例,不分文理科,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英语多次考试机会,周光礼就认为高考方案设计得过于复杂,普通考生、家长甚至老师都会看不懂,就会有人利用复杂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谋利,“这就触动了高考最基本的‘公平’价值观。”
周光礼说,除此之外,新高考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于专业的限制,少用考试科目去限定招生专业,“因为大学现在都强调宽口径、通识教育了。”他说,用简单易懂的方式选拔人才,尽可能地保障公平,高考还将在中国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推动力。
>>相关链接:高考40年之“最”
1、考生最多的一年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成为历年之最,达到了1050万。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2007、2008、2009三年高考报名人数形成了一波高峰,都突破1000万大关,分别为1010万、1050万、1020万。
2、男女比例最高的一年
近年来,我国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大陆人口中男性占比51.27%,女性占比48.73%,而在高校中,这样的比例恰好反了过来,出现“倒挂”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我国高考成绩男女比例,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
3、年龄最大的考生
2001年5月,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1929年出生,退休前已经从事了36年医疗工作的汪侠老人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开始了自己的高考之路。
尽管2002年他已经被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破格“录取”为旁听生,尽管49门功课全部合格,但因为一直没有学籍,自2007年起,汪侠老人多次参加高考,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一直坚持。到2015年,他已经参加了15次高考。
4、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
梁实,是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今年已经是他第21次赶考,因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而被网友冠以“高考最牛钉子户”的称号。梁实的梦想不是考一个普通的大学,2016年以前他的分数一直徘徊在300多分,去年他突破二本线,但是他说:不考上一本线我是不会去读的。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