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撷一缕槐香,在白墙黛瓦的长檐下等你。在等待的空隙里,我静瞻四周,清风乍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暗香浮动。这香味氤氲,仿佛已将眼前的一切浸润了无数个世间轮回,萦绕之间,慢慢幻化出书院从前的模样。
时光回溯一千二百年,大唐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再之,宋至道三年,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不久,朝廷钦赐匾额,“石鼓书院”名动天下,成为文化之中枢,思想之本源,学者之摇篮。朱熹、张栻的讲学论道,曾让她盛况空前;周敦颐、王船山的理学思想,曾让她熠熠生辉;韩愈、夫之等人在此吟诗作赋,江壁题刻光芒四射。石鼓声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士伫立江畔,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书香阵阵,在碧水青山间沉淀、外溢,向华夏大地散播湖湘文化的种子,书院是可谓当时抟云直上的时代最强音!
绿豆大小的鹅黄槐花花瓣飘洒一地,踏上青石石阶,踩着一路的清香,有宁静致远的幽远。这林间的风,这阳光下的竹影,这清脆的鸟鸣,不知不觉地已陪伴了我九个年头。自踏入书院的那一天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飞阁连云、雕梁画栋;喜欢那朱陵洞内诗、青草桥头酒;喜欢那千古吟诵而不衰的韩愈名篇和世代传承而弥新的李芾情操;喜欢那“清流应比清心易,涤垢何如涤俗难”的新篇;喜欢推阁凭窗坐拥万卷神游的淡泊宁静;喜欢渔歌唱晚、琅琅书声的和谐;喜欢“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纯粹;喜欢南来北往那一双双满怀期待和信任的目光,喜欢在这样一方诗书礼仪的圣土上增加我生命的厚度。
先人在书院里种下槐树,后人时时来闻香。当代的文化人没有忘记先祖筚路蓝缕的文化开垦之路,余秋雨、于丹、纪连海、王立群在石鼓书院里思忖,捋展“道南正脉”盛赞衡阳文化厚重,“三水汇流”得天独厚;世界华语诗坛诗斗洛夫先生携夫人重游石鼓书院,兴致盎然的洛夫先生挥毫泼墨,留下了“石鼓书院”四个大字;中与韩书院专家团在蒸湘之畔道器之辨;书院文化的在三江交汇处惊涛拍岸,泛起的波澜却直通四海,日本、韩国、美国、爱尔兰、匈牙利、西班牙的友人远赴重洋而来,只为听一声中华文化的悠远;大手牵小手,只为破译小小蝌蚪文里的华夏文明的大密码;唐宋摩崖石刻绵延着文脉千年引无数学子膜拜;“石鼓书院大讲坛”学术讲座让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产生了激情与思想;汉代开笔礼启蒙仪式的恢复,学生接受了传统启蒙教育“开笔礼”的洗礼,现代在传统里绚丽绽放,培育着祖国的安邦济世之才;书法展、美术展、图书展、邮票展文化之花百花齐放;“槐花黄,举子忙”伏笔石案前的背影就像她多年的沉淀,人群穿梭的身影与槐树婀娜的身姿在书院里交织,他们时而高谈阔论,时而静默不语。不管为何而来,走的时候,履底总会沾上这里的槐树叶,这里的泥土芬芳,书院里也会留下一声醍醐灌顶的抚额,一阙欣然开阔的吟哦,一星思想碰撞的火花。
一只白鹭蓦然划过水天之间,惊落了院中的槐花。烟雨给书院蒙上面纱,我等你一起来温柔揭起。且,笃信你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