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回到祖国”正成为海外学子的新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维等,他们正成为中国创新发展新引擎。
1
海归潮奔腾,筑梦新高地
3
嫁接创新基因
创新团队绽放创新之花
国制造品直接面向欧美消费者,将会商机巨大。其品牌Anker依靠美国的仓储中心、物流网络,让欧美消费者1至3天就能收到货品。“外贸电商在沿海城市并不稀奇,但注册品牌的很少。这更多地考验语言能力和对国外网站、国外法律的了解等。”阳萌说。
“在国外,我们只能解决一个细分市场中的一个细分问题;回到中国,我们大有作为。” 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美国强生公司前心血管研发部门总监赵中带着“外周血管药物洗脱SFA支架”回国。
“纽约、伦敦等,我工作过的地方都是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有活力、有梦想、有激情……”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业务总监花蕾说,经过10多年的海外打拼,这次回国的契机就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自2008年底,中央政府实施大规模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一股海归潮。如今,更多像赵中、花蕾一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正在成为新一轮回国潮的主角。
在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周靖人眼里,未来的科技界,中国是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国家,发展前景巨大。周靖人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之后进入微软从事研发。2014年,在接触阿里云后,他深感国内科技公司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他回来了。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条件大幅改善,中国国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明显提升,为来华的创新人士提供了更大空间和舞台。
新一轮海归人群,创新思维更前卫,也具备更多创新基因和不同创新做派。“老一辈不少是回到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冯志刚说,新一代海归归国后,多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海外经验和资源选择创业,而不是将目光投向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职位。
在美国学习金融专业的徐克回国没进投行,却将目标聚焦航空航天事业。徐克说,“几十年后,不会有人记得哪个楼盘是你开发的,但会有人记得你造的飞机和火箭……”徐克创办了昆山天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火箭发射。
海归回流嫁接创新基因,早已摆脱了“单打独斗”,往往由一个领军人物带领一批小伙伴回来集体创业。泰和永昌(长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宣传选择在2012年底从科学家成为一个创业者。余宣传联合一批同在休斯敦健康医学中心志同道合的博士后回到中国,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湖南最为前沿、科技含量最高的基因合成及检测测序企业。
海归潮来急,中国科技水平在过去10年快速提升,也正为更多的海归团队提供广阔平台。“现在是在中国做科研最好的时代,一批世界前沿尖端科技人才回到中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上市企业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认为,当前国家对创新创业越来越重视,特别对如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如何让科学家真正做科研的主人,如何为科学家做好服务和资金保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创新发展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这里充满机会。
5
核心技术助力创新攻关
专家认为,海归群体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水准,极有可能在原始创新方面做出成绩。
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海归。他们掌握着最新科技成果,拥有不少核心专利。
海归人才的加入,让我国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归人才的加入,让国内许多应用技术纷纷打破国外封锁垄断,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作为登上美国“黑帽子”大会(全球顶级信息安全大会)演讲的中国第一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范渊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款透明代理Web应用防火墙,填补了国内网络应用安全领域的空白。
2016年,丁列明所创立的贝达药业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成就丁列明的基石,是他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国产盐酸埃克替尼上市,促使国外专利药物降价超过50%。
海归人才的加入,引领国内企业不断超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用智慧和高端技术带领中国向高端产业进军。我们的竞争对手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我们必须依赖产品、技术、质量与服务取胜。”回国创办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姚力军说。
1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生产半导体工业用溅射靶材的先例。2005年,姚力军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带领7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让第一块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产品在国内成功下线。凭借优良的质量,产品大量出口,宁波江丰成为行业内能与美、日跨国公司竞争的中国企业。
2
扎堆高科技、新业态
高学历精英惹人瞩目
如今,新一代海归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不断被国内日益浓郁的“双创”氛围点燃。
留学爱尔兰、2012年回国的冯志刚,如今担任长沙亚马逊AWS联合孵化器运营副总经理。他说,近年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留学人员意向回国创业的人数创历年新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占比明显提升。而且不难发现,这一轮海归潮中,来自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创新型人才更多,知识层次更高。
创造生物药多个“中国第一”的俞德超,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从美国回来的埃派克森微电子(上海)公司董事长高勇,回国创业致力于高性能光电导航系统级芯片及相关开发,拥有业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全球专利100多项。
不同于过去留学生回国专注于科研领域,新一代海归人才创新创业领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硬科技,还涉及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诸多方面。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海归回国创办企业除了分布于高技术行业外,还有大量的海归精英活跃在快速发展的服务领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他们中包括了金融财务人才、咨询人才、法律人才、旅游人才、会展人才、教育人才等各界人才。
4
双重网络涵养创新资源
具备丰厚的原始创新资源的海归,能够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战略和产业市场的表现。与本土创新人士相比,他们更具有国际化素质,带有敏锐的国际市场触觉,更了解国际前沿动态、核心技术,并拥有广泛海外人脉和先进管理理念、经验等;与外籍创新人士相比,他们对中国国情有着更好的感知力。
记者采访发现,海归人才中的顶尖人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可低成本获得各方关注及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回国事业成功后又能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打开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良好局面。
敏锐的国际市场触觉,让不少海归的创新创业成为沟通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不少中国商品给海外消费者的印象是廉价的,原创性不强。”曾做过谷歌高级工程师的阳萌认为,如果了解海外消费习惯,设计有特色、消费体验领先、物美价廉的中
6
变革机制引领创新风潮
为确保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以研发为中心,重视人才,注重专利,完善相关专利机制,是海归创新创业的一大特点。“拥有独一无二的专利产品是我们走向国际的重要砝码。”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曾做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格外重视人才和专利。他介绍,该公司在研发方面花了不少工夫,拥有“千人计划”专家1名、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5名,构建了一支200余人庞大的研发队伍,研发人员占到公司总人数的40%。每年产品销售收入的20%投入创新研发。一有新成果产出,立即提交发明专利申请,为自己的研制成果“保驾护航”。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也是海归人才的一大贡献。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海归将风险投资等新机制从国外引进并加以完善。新的融资方式不仅突破了国内传统吸引外商投资的模式,更有利于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
冯志刚说,目前国内大部分国际风险投资公司掌门人都是海归,大部分风险投资都通过海归或海归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这些投资促进了国内对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与之伴随的是,国际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新经济的模式引进,带来一系列的现代企业管理概念,如创业一定要先有创业计划书,创业要重视创业团队的组建,要重视职业经理人作用,要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包括期权和股份等,还要有其他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公关等。这些新观念的引进也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管理的革新。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