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回想当年那段艰难困苦却收获颇丰的往事,那段体累心舒、无忧无虑、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心里充满对场领导、新老知青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一
1972年3月,不满17岁的我在父母支持下,带头到校报名,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与同学们愉快地来到市郊国营松林茶场。
走近茶山。春雨浸染过的茶园郁郁葱葱、青翠似海,行行茶树蓬如层层绿浪奔涌至天边。65、66届知青在这贫瘠荒凉的山冈劈荆斩棘,开荒种植茶树、油茶树,奋战7年,创造出惊天业绩,让我们钦佩不已。
每年花采即采摘制作毛尖好茶的清明、谷雨茶最轻松惬意。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女青年,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飞进茶园。踏着松软泥土和野花小草,在春雨冲涮得一尘不染的茶树蓬上,悠闲地掐着鹅黄嫩绿的芽尖。春光明媚,脚步舒缓,心旷神怡。我轻声哼着知青们自编的采茶歌:“往年脚下茅草坡,如今荒山披绿装……”感受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偶尔摘几片嫩叶塞嘴里咀嚼,清香苦涩微甜,去味提神醒脑。有豪爽的放开喉咙引吭高歌,或扯起嗓子大声喊叫!旷野茶园只管尽情笑闹,没人会说你傻冒、有病!寂静山谷中传来姑娘们稚气未褪的回声,兴奋、悦耳、悠远。
春采大忙季节。每天天不亮,急促的哨声催醒我们。大家揉着惺忪睡眼,争先恐后地夺门而出,边跑下木楼边在腰间系扣四方竹茶篓。“咚咚咚”连绵不断的脚步声,像擂响出征的战鼓!老队长说:“三年老不了一个爷(衡阳方言音ya,父亲的意思),一夜老得一园茶!”仅年长我们几岁的老知青,手把手教会我们采茶,干农活。双手贴近嫩绿茶芽快速采摘,每篓装满鲜茶压紧足有十余斤。一双双巧手在茶树蓬上下翻飞,化作一篓又一篓沉甸甸的喜悦。没人顾得上说话,甚至忘了吃饭。四周只听一片“嘀叭嘀叭”清脆的采茶声。
春雨绵绵,夏雨淅沥。我们穿着雨衣裤,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晴天晨起采茶,缀满茶树的晶莹露珠沾湿膝下裤腿,又被太阳晒干。感冒咽喉痛,顾不上到场医务所看病,完成任务要紧。大家采满一篓茶,纷纷到一对特大竹筐旁“减负”。队长逐一过秤报数,我这统计记分员则逐个记数。尽管要记工,仍想完成日定额,我采茶最多一天达80余斤。每晚忍着蚊虫叮咬,我与老知青副队长等人统计全队新老知青日采茶数量至夜深或次日凌晨。采茶最多者名列榜首,早晨在食堂窗口张榜公布。激发知青们你追我赶争第一的进取心,谁也不愿落后背榜。
1972年5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心里乐滋滋的,立志苦干实干,为建设新茶场贡献力量。
夏季茶芽老化,用来制作红茶。双手食指裂开道道血口,用胶布缠指采茶仍疼得钻心。若被藏在茶丛俗称“火辣子”的绿色圆毛虫蛰着,手背红肿,痛痒难受。茶树依山而栽,我站在坡下齐胸高、树冠如盖的茶树旁采茶。转脸见周支书蹲在刚采过茶的坡上方,十分好奇:“场领导怎么都喜欢采茶树背面的茶”。他笑着回答:“茶蓬宽,你们站着采不到背面的茶,坡上方的茶芽不及时采摘,任它老化或形成对夹叶,会影响来年发芽,造成减产的!”采茶至尽头,我也转到坡上方蹲着采。久蹲腿脚酸麻,站起来两眼发黑。换成90度俯身采摘与脚背同高的茶芽,眼皮肿胀,腰背酸疼。一次,我正专注地采茶,忽听一阵剧烈的咳喘声。原来是罗场长蹲在坡上帮我打扫“战场”。我赶紧转到茶行上方,弯腰如虾公,顺着来路细致快速地采过去。望着脸膛黑黄、不苟言笑的领导,我怯怯地说“快去看病休息吧”。场长摆摆手:“哮喘老毛病又犯了,不管它!”年轻人都不愿遭这“倒载葱”罪,场领导人到中年且身体多病,偏要天天自找苦吃。目睹他们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表率行为,油然而生敬意。
在群山怀抱的皂窝子茶园采茶,漫山遍野的桅子树绽放洁白的花朵,一阵阵沁人肺腑的芳香扑鼻而来。经常有人在茶树根的草丛中捡到鸟蛋或野鸡蛋,我也曾开心地连窝捧回几个野鸡蛋,煮熟大家分享。突然,那位中学体育十项全能冠军纵身一跃,在一米多高的茶树蓬上飞跨“低栏”,全然不顾背篓里的茶叶纷扬抛洒。众人大惑不解。“眼镜蛇”!一声疾呼,如雷贯耳!所有人都慌不择路,拼命奔跑,冲出皂窝!
三伏天,队里将养护茶园的任务包工到人。我们头顶烈日,身穿厚衣裤,在宽1米多、长数百米的茶行中执锄刨草,扯去茶丛中的杂草野茅,或抡圆三齿钯头挖伏土。身强力壮的新老知青完成任务班师回“巢”,剩下我们瘦小体弱的女知青望茶兴叹!数小时低头劳作,挥汗如雨,累得直不起腰来,厚衣服上布满盐渍。委屈的眼泪似断线珠子“扑簌簌”直往下掉,只恨自己瘦弱力小不争气。虽说“各扫门前雪”,但师傅、老知青大姐努力干完分内活,向我们伸出援手。好比雨中伞雪中炭,给筋疲力尽、饥饿袭来的我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天天往返踩在翻挖过的大块坚硬伏土上行走,知青双脚底都磨出血泡,长了鸡眼,走路疼得一瘸一拐的。
盛夏酷暑,骄阳似火。新栽茶苗几近枯竭。我们从山脚水塘里将一担担晒得温热的水挑上山顶,倒在黄土茶行里。小苗喝足水,重显生机。在钱家山挑水抗旱救茶苗时,烈日炙烤得山路烫脚。众人挑着沉重的担子,一次次艰难地爬上山顶。人人额前背上汗流如注。快收工时,又渴又累的我鼻孔忽然涌出殷红的血,一滴滴掉在地上。知青们围拢来,让我快仰起头。人群中递来仅有的一方手绢,老知青大姐卷起手绢轻轻旋入我的鼻孔,好不容易才止住血。有难相帮,情同手足,我感到大家庭的温暖。
数九寒冬。凛冽北风,阵阵寒流冻不住我们紧握锄镐的双手,挡不住青年垦荒者开拓奋进的步伐。大伙抡柴刀猛砍杂树,挥锄斩断荆棘茅草,奋力挖开冻土,刨出树蔸。头上热气腾腾,脸上身上热汗流淌,众人齐心协力开垦荒山,为来春种茶苗、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做准备。雨雪天则每日领回几斤成品干茶,在各自宿舍精心挑选出黄白茶梗。纤细双指快速择出茶梗划到两边,将茶叶搂到盆里,送去验收交库,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任务。
二
年年开春,我们走进茶园,将黄泥茶行中一人多高的萝卜连根拔出,抽沟埋作绿肥。挑选尺余长,碗口粗的白萝卜送食堂做菜肴或腌萝卜。干活累了,不少知青掏出小刀削皮生吃萝卜。那年头少见水果,白萝卜汁多甜脆,生津止渴饱腹,嚼着津津有味。一年之计在于春。知青们不顾泥泞路滑,经常扛着50斤重的袋装尿素等化肥脚深脚浅地上山,或从厕所咬牙起肩、吃力地担出沤熟的茶枯饼,步履踉跄地挑往向阳山、平顶山等茶园施肥。人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都把扁担横在大汙桶间,坐着歇息。罗场长扛着农具过来,与大家打招呼。他走近用衣袖擦汗的我询问,对大伙说:“她才80斤体重挑120斤担子,比你们要吃力得多!”“以后少挑点,莫压垮了身子!”场长和蔼的语气里透着关心爱护。我鼻子一阵发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领导和知青的呵护鼓励是催人奋发的力量。我自觉以陈平安大姐等老知青为榜样,干农活更不甘落后。第三年,我被评为茶场艰苦奋斗十大标兵之一。
十余年时间,我们五届知青312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顽强意志和辛勤劳动,促成320多亩茶园的新生和崛起!仅1971至1975年,就生产成品干茶14万斤,连年上交国家税利,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稚嫩的双手、双肩磨出厚厚的老茧,一个个由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学生娃成为种茶制茶的行家和务农里手。艰苦劳动是一种锻炼,一种奉献,也是一种成长。
蹉跎岁月不蹉跎。队里调我暂替请假的老知青,到食堂帮厨两个月。在家没碰过小锅铲,却硬着头皮挥动长柄锅铲炒大锅菜,切菜也由慢到快,不知伤过几回手。元旦、春节全队知青会餐,我从木脚盆里捞出大鱼来剖杀。鱼儿鲜活的颤抖,我的心也在颤抖!吃力地摁住活蹦乱跳的鱼,刮鳞去鳃,开膛破肚,拽出一堆肝胆肠,大鱼鲜红的心脏仍在掌心跳动,令我胆颤心惊!剖鸡剁鸡块,只剁得鸡头黑眼珠流出,心有余悸。给厨师当助手,帮着做鲜草鱼丸、土头碗、晾豆腐等,忙得不亦乐乎,累得疲惫不堪。但掌握不少烹饪知识和技术,收获不小。
炊事员卸任不久,我又走马上任替队长老伴当了个把月猪倌,每天守着一群大猪小猪,铡猪草薯藤薯根,踮着脚尖翻煮猪食,用圆铁勺盛出热气腾腾的猪潲,一桶桶倒入食槽喂猪。不厌其烦地铲猪粪从四方通风口抛到粪池中,清洗猪圈等。苦、累、脏、臭全不在乎。队长老伴回来,直夸我这饲养员当得好。
三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茶场兴建四栋知青宿舍,一队篮球场、二队即场部会议室相继投入使用。会议室桌椅拼凑叠放,又是乒乓球室和文艺演出场地。场部为全体知青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一个博学多能、施展才华和特长的大舞台。冬季农闲期间,知青中迅速兴起一股“乒乓球热”。天刚擦黑,会议室已“乒乒乓乓”展开激烈鏖战。在校时对体育没兴趣的我,也去学练乒乓球,还学会拉二胡等。
我们欢天喜地搬进新居。喜静的我择住最里面那张床。没有书桌,找来木箱条钉个框架,放上皮箱当桌,床为椅。再忙累也得挤时间看书练字或写点什么。茶场成立文艺宣传队,我们在场会议室表演《大爷大妈上夜校》,唱着采茶歌:“身披朝霞呃进茶园喽呀依哟。新茶尖尖鲜又嫩,万缕春光喜人心喽喂……”身背茶篓跳起欢快的采茶舞。我的处女作“新苗茁壮”剧本和三句半被搬上舞台。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歌舞等节目,受到上级领导、兄弟农场知青和场领导、新老知青的一致好评。
入夏。为备战全市农场系统知青篮球联赛,我居然入选茶场女队打前锋。每天下午,我们头顶炎炎烈日脱产训练。收队时,大家都到走廊上补水休息,我这“笨鸟”仍在苦练跨篮、带球过人和近、中距离投篮。
场休返家。同为单位会计师的父母下班回来,都大吃一惊。母亲的东北吉林话好听、亲切:“小莉咋晒得这么黑?像个非洲女孩!”我恍然大悟。难怪返城路上,回头率那么高,路人都用诧异眼光打量我!“我们在白渔潭农场比赛,茶场女队赢了!我这女篮8号一人就投进5个球!”自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场休日,我成为父母拉煤、做藕煤的帮手,主动拖地搞卫生等,让不胜体力活的爸妈感到欣慰。年年除夕,我忙碌着团圆年夜饭的烹饪和春节家宴半成品的制作,半夜才就寝。想到能为工作家务繁忙的母亲分挑一点重担,虽劳累困倦却满心欢畅。
一个寒冷的冬夜,74届知青菲菲挽着我手臂神秘地说:“带你去喫好东西!”推开门,老场长正伏案工作。我进退两难,菲菲一笑两酒窝:“我俩来讨甜酒喫!”场长放下笔,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屋里很暖和。他掀开屋角罈盖,盛出两大碗酒糟递给我们,浓郁醉人的酒香顿时弥漫小屋。“好香!”“沁甜!”我俩大口吞吃这美味佳酿。场长眼里透着父辈的慈祥:“天冷喫甜酒暖和,喫完再添!”那是我此生尝到最甘甜醇香的甜酒糟!在那简朴的办公兼寝室的小屋里,远离父母的知青女娃找到久违了家的感觉。啊,甜在嘴里,暖到心上!
至今忆起不顾身体多病,以场为家,白天劳动,夜晚办公至夜深的罗学渊场长,总会联想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和饰演他的著名演员、患病后略显病态的李雪健,与我们尊敬爱戴的罗场长确有几分神似。
三年知青生涯苦心志、劳筋骨的磨炼,铸就我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品格和精神。在那方净土上、那些艰苦纯真日子里所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已经延续、影响我家两代人。我与部队正团职转业的丈夫都是老共产党员,独生女儿大学入党、是北京市三好学生,现在首都某央企任白领,高年薪。我们全家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吃苦耐劳,勤奋敬业。
收拢思绪,心生感慨。茶场知青就像广袤茶园中那棵棵茶树,经历了无数个风风雨雨、酷暑严寒才能长成坚韧不拔的有用之才。
作者阎莉
40多年后再相聚,重温当年茶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