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彭玉麟梅花诗的身世家国之叹述论其二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段巘生:以身率教的七品县官

  段巘生(1675—?),字相山,号柱湖,常宁(今常宁市三角塘镇朱田村)人。段巘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曾任清廷内阁中书,后外放,担任过福建上杭、广东新安两县的知县。在任期间,他工作勤勉,清正廉洁,劝谕教化,爱民如子。他离开任职的福建上杭县后,当地百姓为其立生祠以示纪念。他因父母无人赡养而辞官回到家乡,修史存志,潜心著述,在当地留下美名;在家乡卜居期间,他留下多篇诗文,劝诫段氏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在他的影响下,常宁朱田段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走出多位进士,数十人在地方任职,并依然秉承朱田段家良好的家风、祖训,绵延着尊崇知识、敬重廉洁的传统。


  天资聪颖  文采出众


  “段巘生从小天资聪颖,十三岁时受到当时的常宁县令顾淡庵先生的赏识,在常宁县试中,拔置冠军,成为秀才。”随着年龄渐长,段巘生更加勤奋,学识日渐渊博。他“自命与古贤哲相颉颃,不肯少一贬损以求合于世”。他读书不是浮光掠影,而是精读细读,直到完全消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孜孜以求,他在作文时有如神助,往往兴会淋漓,奋笔疾书,且文采出众,“无只字拾人牙慧”,县内无人能及。

  据常宁地方史料介绍,康熙年间的常宁县令顾淡庵勤勉任事,惠民爱士,对地方有着卓越贡献。因为顾县令对段巘生有知遇之恩,他一直铭记在心。顾县令无子,后来在任内因病离世,段巘生十分悲痛,多次向朝廷奏报,请求“恭毅崇祀名宦”,并且多处搜求其在常宁的为政事迹,写成文字,以报知己。其间,在遍访素材之时,段巘生从马上跌落,摔断了手臂。

  “段巘生三十岁时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即中进士。”会试是全国性的最高考试,能参加已属不易,能考中则更难。段巘生一次即中,说明他确实才华高绝。要知道,自宋代至晚清,常宁一地才产生了40多位进士,有很多朝代甚至都是一片空白。段巘生先是被授予内阁中书的官职。清代在内阁中设中书,定额中书有百余人,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清代在进士参加朝考以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者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经过一定的年限,可以外放。段巘生对这个抄抄写写的工作,没有丝毫懈怠,做得非常出色。

  在京城的那些年,段巘生与清代著名廉吏、后来官至兵部侍郎与河道总督的陈鹏年交情颇深。陈鹏年是湘潭人,为官清廉、秉性刚直、不畏强权,深得百姓爱戴,甚至有“陈青天”的赞誉。段巘生对陈鹏年十分崇拜,受到他为官从政的影响,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陈鹏年一样为民办事、清正廉洁的官员。

  据常宁地方史料记载,一天,陈鹏年正与何焯、唐建中等命题分赋。恰在这时,段巘生来了,陈鹏年大喜,把他迎进来与诸人见礼。段巘生向来不修边幅,大家料他也没有什么本事。陈鹏年命增席,具笔砚,段巘生即席一挥而就。大家见了,大为惊怖,皆为搁笔,因此订交,且相议:“相山非百里才。”

  段巘生在朝廷任职,始终心怀社稷,不辞辛劳。因此,朝廷对他的考评均为上等。不久,段巘生脱颖而出,被外放出任福建上杭知县,开始施政一方。


  两袖清风  淡泊名利


  上杭县,现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该地于宋代置县,迄今已越千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段巘生出知上杭的时候,陈鹏年曾为他写了多首赠诗。其中一首《送段相山之上杭任》中有这样的几句:“事当盘错难何避,功在澄清志弗为。夙夜加餐期努力,莫论吾道有光辉。”作为好友,陈鹏年这几首诗既表达了送别之情,也对段巘生初到地方为官有着期待,希望他在地方勤于政事,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有所作为。

  段巘生秉性沉稳谦逊,不事张扬。初到福建上杭县,当地几位地方乡绅为了和他攀上关系,特意登门拜访,请其赴宴,均被他严词拒绝。他在上杭视察民情的时候,从不鸣锣开道,以免惊扰百姓。无论是在县衙办公,还是下乡,段巘生生活都非常简朴,穿的是打有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俸禄都捐献给了当地的书院。那时,段巘生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和他们亲切交谈如一家人。一次,段巘生去一个偏远的客家村庄察看,在道路边见到一位年近古稀的孤寡老人衣不遮体,十分可怜,便掏出身上积蓄,给老人买衣买米。

  段巘生始终铭记陈鹏年的嘱托,尽职尽责,敢于任事,十分体恤百姓。在担任上杭知县期间,他着重做了三件事:

  一是裁减杂税。福建闽西上杭,是客家人的祖籍地。段巘生厘定了上杭的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二是治理河务。上杭自宋代以来居民建房占据河道,原来的河道湮塞,很多设施,如平字测水碑等已是行迹全无,很多排水口功能几乎丧失,无法蓄水,不要说开展农业生产,甚至连居民基本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段巘生采用好友、河道总督陈鹏年治水的方法,堰水平时入濠,旱时开闸放水,灌溉农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是葺理书院,建立学堂,大力培育选拔上杭人才。这三件事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以致上杭城中居民人口渐渐增多。

  勤廉是为官者的立德之本,两袖清风自能正气凛然。段巘生刚正不阿,严厉打击豪绅污吏,待民诚恳,大公无私,深受百姓喜爱,也深得同样秉性刚直的陈鹏年欣赏喜爱。在上杭任知县两三年,段巘生清正廉洁的名气也逐渐传扬开来。

  他离任时,当地百姓纷纷街头相送,满含眼泪,挥手惜别。据常宁地方史料记载,他离开上杭时随行物品只有来时带来的一床破旧被褥和一包衣物,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看到县太爷如此清贫,大家都唏嘘不已,纷纷称赞。要知道清初虽然不像晚清那样腐败,但像段巘生这样清廉的官吏,也是少之又少呀。为了纪念他在上杭的善政,当地百姓后来还捐资建立了一所生祠,日日供奉。

  段巘生在上杭担任知县近十年,尽管政绩卓著,但因不擅阿谀奉承而一直未能升迁。他也毫无怨言,一直勤勤勉勉,心中想的始终都是百姓。雍正二年(1724年),段巘生奉调广东新安(今深圳宝安区),虽然只是平级调任,但他依然心境平和地走马上任。

  新安属低山丘陵滨海区,背山面海,近海地区常有海盗出没,当地渔民苦不堪言。段巘生上任后,集中力量肃清了海盗。虽然海盗被剿灭了,但是该地仍然发展落后,渔业衰落。段巘生深知想要重振新安县的渔业并非易事。他首先下令民众可以缓纳兵粮,逐渐恢复渔业,请来有经验的师傅为当地渔民传授知识,以使当地渔民越来越多,渔业迅速壮大,渔民生活得到改善。


  教化育人  家风绵延


  段巘生一贯好文,注重教化。在新安任内,他发现宝安书院颓废了,立即主建了文冈书院,还向各方劝募到了社田七十石,用作书院山长的束脩与生童的伙食来源。他首倡书院的教育与学习的费用,一是官府从官田、官租中解决,二是乡绅提供帮助,动员该区(今香港新界一带)热心人士捐助,积学励行。后来书院的经费能够日增,完全归功于段巘生的首倡之法。

  书院建成后,段巘生为之取名为文冈,并亲自撰写《创建文冈书院社学社田记》,要求“嗣后文武各官,不得占为衙署;租石银两,不得借为传舍,以荒生童学业,有负圣天子建立社学之至意。而奋志青云之士,务期砥砺切磋,明体达用,为名世、为良臣,庶于吾道,大有光也”。可见段巘生知县的良苦用心。后来,因父母多病,段巘生辞官回乡。离任时,新安百姓攀车苦留,段巘生没有办法,只得绕道离去。

  段巘生十分重视家风家教,其后人的清正廉洁与他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他认为“耕”为生存之本,“读”则是升迁之路。从古至今,多少农家子弟都想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回到家乡他就在村里建造了书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倡导教育的义举。这个文脉传承的书院让幽静的朱田古村每时每刻都充盈着一股书香之气。当地上了年岁的老者说:“段巘生在世时,段氏子弟耕作之余,在此读书,既不收学费,甚至还供给伙食。”

  在教学方法上,段巘生特别注意“以身率教”,总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感化子弟,对子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启发思维,告诫子弟读书要勤奋,也要善于思考。至于在生活方面,段巘生要求后辈应该艰苦朴素,不要嫌贫爱富,秉承节俭传统,哪怕将来富贵了,都不能忘记节俭的家风。如果将来当官了,获得俸禄,有了荣誉,更需饮水思源,知恩报本。

  多少年来,段氏子弟就是在如此纯朴的民风沐浴下,胸怀凌云之志,默默挑灯苦读,以图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泽被后世。自段巘生之后,段海生、段惠生等先后高中进士,段永隽、段梧生等段氏子弟十余人先后出仕。他们无论在什么职位,都一身正气,不追逐名利,不贪财、不奢侈,为官清白,洁身自好。

  雍正十年(1732年),段巘生回到家乡,本想过上赡养父母、耕田而食、品茶吟诗的自在生活,但经不住当地士绅的再三力邀,出来撰修常宁县志。然成稿过半,他的身体已支撑不住,不久病逝。他有《易经纂义》《靖变纪略》《箓竹园诗集》等书传世。

  直到如今,在段巘生故事的影响下,朱田古村那种重视耕读的文化之气还在默默延续,仍然不断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甚至还产生了很多硕士、博士。他们秉承段巘生勤于政事、清正廉洁的传统,继续在各行各业有所作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段巘生:以身率教的七品县官
人隔故园天万里 梅花也应有相思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段巘生:以身率教的七品县官 2022-04-17 2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