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林
西湖凤凰山濂溪祠源于理学鼻祖周敦颐舅父郑向故宅,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郑向为了选利于读书、修身养性育人的安静环境,择时无城墙、城外西湖东部湾处,山水相间林茂水清幽胜之地,建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八百余米的私家庄园(志称“别业”)。湖中有阔约百亩的小岛(清彭玉麟易地建爱莲亭于斯),把湖分割名上下西湖。建私学建筑面积84平方丈、有房26间的独立花园小院于凤凰山尾(后之吉祥街口,名周公馆、契据名濂溪别墅,后因战火被毁)。建三进住宅于凤凰山首,现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部及北即其故址。从郑家前门左出向东经灵宝观转南,沿凤凰山脚湖边曲径,到山尾郑家私塾;再向西北回经苏眼井、天马山,挂榜山与外湖相连的水道乘船可直达郑家门口码头。
历届《衡阳县志》载:宋开禧三年(1207年),衡阳县知县唐烨在郑宅(东园林地)建成县学(现有学宫巷名)。因学宫内设濂溪祠,人们对同在西湖北边邻近的郑氏故宅以周子之号命名的濂溪祠、为与学宫内同名祠堂分别实指,故把郑宅所设名“凤凰山濂溪祠”。
明万历《衡州府志》载:濂溪书院在衡阳县儒学西,前为祠堂,肖濂溪先生像,后为修吉堂,左右翼号舍之后有阁曰同予(与文昌阁对应挂榜山成一线),祠堂前为大门,门之前为坊曰周子观莲处。凿沼环之以引西湖之水注其中,东西相灌输自门至堂及阁为渠以通出入者,凡二,一石一木,种莲沼中红萼绿蓋芬芳袭人,此地相传为宋龙阁学士郑向故宅,先生其甥也,先生幼孤鞠于舅氏,及长以龙图荫补,盖生长于衡省也。这里,末句点明周子成长于衡,学(省)成于衡。而文中“凡二”是指西湖两天然佳景,一石是指凤凰山脚近湖的虎啸岩,状如下山虎追逐猎物作咆啸状,郑向为族中子弟风雨无阻观莲赏莲方便,在伴虎啸岩傍建爱莲亭,月明夜静坐亭中,亭岩倒映湖中雾影飘渺,虎扑风吹莲荷摇弋,如一幅大写意。
韵味大气的水墨山水画自成一景,故爱莲亭又名啸亭,不乏士绅激情联想作诗记于府县志中;各类志记中记载,彼时凤凰山遍植石榴,一木因志未详注,其中虽很有故事,但笔者不敢臆猜。
郑氏族人何时外仕未归?该祠由何人在何时命名濂溪祠名已不可考。但从《濂溪衡阳后裔族谱》所记,曾孙周兴继(1140—1207年)年轻时来衡西湖,寻访曾祖父濂溪公幼孤依舅生活遗迹爱莲亭,见亭西北不远处以郑向故宅前院所设濂溪祠因无后裔管理,祠显荒凉。“仰曾祖濂溪公遗迹在衡不忍离去”决心放弃仕途,改兴宗注学籍册名兴继以明志,定居成家于衡居柘里渡,在西湖以郑向故宅中、后院办濂溪书院。从以上所记判定,命名凤凰山濂溪祠应早于西湖衡阳县学宫建成之前,因衡阳县学建成正是周兴继之亡年。所以,凤凰山濂溪祠也是历史上今市辖区内五个濂溪祠中,最早以周子之号命名的濂溪祠。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迋为笼络士子,以文化认同试探儒学志士对异族统治者的态度。首先下旨“封先贤周子祀于厥里庙庭、天下学宫”。周子一生三故里,出生地道县,成长地衡阳,归宿地九江,各封一濂溪周子专祠,天下有学宫处即设有濂溪祠,也叫周子祠。故封周子在衡西湖生活地凤凰山濂溪祠为周子专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大音任衡阳县知县,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按明清规制对该祠及时修缮,凤凰山周子专祠倾圮。十八世孙周旦初向衡永郴道台衙门呈报称:“陈父母因陋就简附祠于启圣祠傍,以供春秋之祭享,今卑陋不堪,亵慢之极(六修族谱卷P1—41)。”用启圣祠之偏房祭祀周子有损地誉,请求批准重建于柘里渡,八月初二日,获刘道台批准。
但后为延续濂溪书院的完整,还是完成了对凤凰山濂溪祠的原址再造。到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傅学灏把濂溪书院划归衡阳县学办义学,改名西湖书院。
遗憾的是凤凰山濂溪祠原大门外柱上、悬有清末大儒王闿运来衡任船山书院山长时撰书大气雄浑的名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因1927年周惟鍹主持六修谱,自知学识不及一至五修主事(举人)人,又因民国成立后家族已失官拨祭祀银每年40两,时势又不太平筹资困难。为节约经费他只好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一修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修,历335年间五次所修谱头史料原样(可能是用原版)印制,谱头部分未增加任何内容,而使五修后西湖有关史实失记。但因王是名人名联,亦为濂溪家族珍重,而载于祖地道县楼田和多支系家谱中,并由后贤书写悬挂濂溪书院大门至今。
柘里渡周子专祠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成后,因地势低累遭水患,重修抬高工费太巨,濂溪周氏一族对先人的祭祀后还是在时称瓦子坪的濂溪祠(因凤凰山已不存)内进行,1942年衡阳保卫战,西湖书院在郊外,虽有损坏,但整体尚存,后建衡阳地区人民医院(现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才把西湖书院和左前方的文昌阁拆填入西湖。
衡阳市二中前身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县陈笃批准,十一名士绅捐银万余两,择周濂溪爱莲亭旧址,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成的莲湖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衡阳、清泉两县共办衡清官立中学堂于斯,后名衡清官立高等小学;1950年后,又相继命名为衡阳县立中学、市立中学、市二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