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1月24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阳建市的过程(十二)
1952年12月6日至10日,衡阳市第三届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召开。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毛远耀为衡阳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市长(此前其市长任职由上级委派),杨兴洲、刘劲先为副市长,胡觉民、萧企云、谭天瑞等24人为市政府委员。次年,毛远耀调离衡阳工作,市协商委员会倾情相送。
1949年11月7日至9日,衡阳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来自9个界别的95名代表出席会议,谢廓晋(谢晋)被选为市第一届各代会常设委员会主席。
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对衡阳市三届三次各代会补选的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王恢端颁发了任命通知书。

  ■杨伟东

  新中国成立后复置衡阳市及历任市长简况

  1949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等部队进入衡阳城,衡阳解放。

  早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就决定从老区抽调干部随军南下,以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建设巩固新区的政权。翌年春,随着中共湖南省委在天津的成立,“万名干部南下入湘”的序幕迅即拉开。1949年5月,南下衡阳地区的中共衡阳地委、衡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衡阳军分区亦在河南巩县组建,并随军开进湖南。1949年9月抵达攸县,直逼衡阳。

  1949年10月11日,衡阳地委及衡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机关由攸县移驻衡阳市内。衡阳区辖1市8县:衡阳市、衡阳县、衡山县、攸县、茶陵县、安仁县、酃县、常宁县、耒阳县。衡阳市即由此得以复置。

  当时由攸县进入衡阳地、市的南下人员共有520人(男444人、女76人),其中衡阳地直246人,衡阳市274人。南下衡阳地、市人员当中,属晋中南下工作团1—4大队的有217人,华北大学42人,华北革大41人,中原大学13人,豫西行政干校44人,中原军区司令部警卫团62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转留地方69人,其他32人。正是这520人,以他们为主体,迅速组建了衡阳地、市各党政军政权机构。

  1949年10月12日,衡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46军政治委员李中权为主任。

  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衡阳市警备司令部成立,137师师长肖全夫兼司令员。

  10月15日,衡阳市人民政府成立,市长毛远耀。

  10月23日,南下途中组建的中共湖南衡阳市委与在衡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衡阳工委、湘南衡阳工委、华中区直属衡阳支部会合,正式成立中共衡阳市委员会。书记毛远耀。

  继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各代会筹备委员会,推选市委书记、市长毛远耀为筹委会主任。1949年11月7日至9日,衡阳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市一届一次各代会常设委员会,后更名为市各代会协商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的规定,市协商委员会既代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又代行政协衡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成为当时人民政权的领导机构。经市协商委员会议定,新成立的衡阳市人民政府沿用民国衡阳市旧制,下辖8个区。

  1950年1月5日,衡阳市升为地级市,改为省辖,由省直接领导。1951年将市辖8个区调为6个区,其中第一、二、三区为城区,第四、五、六区为郊区。

  1952年11月,衡阳、郴县、零陵3区撤销,建立湘南行政区,衡阳市改为湘南行政公署领辖。1954年7月,复改为省辖。1955年将第一、二、三区分别更名为城南区、城北区、江东区。1958年5月,衡阳市由省辖改为省、衡阳专区双重管辖。1959年3月,衡南县划归衡阳市领导。1959年12月1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衡阳市改为衡阳专署领导。1960年改城南区为雁峰人民公社、城北区为福星人民公社、江东区为江东人民公社,不久又恢复城南区、城北区、江东区名称。

  1961年,衡南县从衡阳市划出,由专署直接领导,衡阳市由衡阳专署代管。1968年9月改由衡阳地区革命委员会代管。1979年3月改由衡阳地区行政公署代管。1980年1月,衡阳市由行署代管复为省辖。1983年6月,地、市机构合并,撤销行署,实行市管县体制,并将祁阳县划归零陵地区,将郴州地区管辖的耒阳县划归衡阳市。此时期的衡阳市管辖衡阳、衡南、衡山、衡东、常宁、耒阳、祁东7县及江东、城南、城北、郊区4个市辖区。

  198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从衡山县析出1镇、1乡、10个村设置县级南岳区,由衡阳市直接领导。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耒阳县设立耒阳市(县级);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宁县设立常宁市(县级)。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衡阳市江东区、城南区、城北区、郊区,设立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至今衡阳市辖有5区5县2市,即珠晖、雁峰、石鼓、蒸湘、南岳5区和衡阳、衡南、衡山、衡东、祁东5县及常宁、耒阳2市。

  1949年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时,由上级委派负责人组成市人民政府。当时市政府仅有市长毛远耀、副市长陈维清两位市领导。1952年12月,市第三届第一次各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市长、副市长,毛远耀继续当选为市长,杨兴洲和71岁的民主人士刘劲先当选为副市长,胡觉民、萧企云、谭天瑞等24人被选为市政府委员。毛远耀是毛泽东堂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衡阳市第一任市长,除领导全市人民恢复生产、巩固人民政权之外,还主持决策修筑了解放路,并对市政建设作出了宏伟规划。1953年7月调离衡阳,先后任湖南省工业厅厅长、武汉测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等职。晚年写了不少怀念、赞美衡阳的诗词。2013年在武汉逝世,享年101岁。

  1955年4月,市人民政府委员会改称市人民委员会。此后分别于1956年12月、1958年6月、1960年12月、1964年8月召开4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第二至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市长、副市长。1968年9月18日,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原市人民委员会职权。1980年10月,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市人民政府,并选举产生市第七届人民政府的领导成员。1983年5月,衡阳地、市机构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同年10月,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前召开,选举产生市第八届人民政府领导成员。此后,分别于1988年1月和1993年1月、1998年1月、2003年1月、2008年1月,2013年1月、2017年1月召开市第九和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民政府领导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现在,前后有毛远耀、张时杰、杨兴洲、朱善猷、赵建新、刘瑞兴、孙涛(革委会主任)、韩凤瑞(革委会主任)、刘质毅(革委会主任)、杨敏之、翟守政、苏建民、何文彬、贺同新、陈安众、徐明华、贺仁雨、彭崇谷、张自银、周海兵、郑建新、邓群策、朱健等23人出任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郑建新、邓群策、朱健就任衡阳市长后,提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意与当年长沙、衡阳同时建市一样,让湖南城市建设和发展再现“双城”。2020年12月12日湖南“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岳阳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衡阳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市”,我们相信,衡阳必将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成为推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衡阳建市的过程(十二)
民间 匠
左冬生:让糖画“唤起”童年回忆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衡阳建市的过程(十二) 2021-01-24 2 2021年01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