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在论述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时,讲到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素质教育提出20多年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各地区成效不够平衡。”
说到底,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实际上就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建立。教育改革搞了那么多年,教育重知识、轻素质能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校、家庭、社会只是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不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教育。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缺失,导致近年来社会屡现“巨婴”怪状。“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何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也是对接“十四五”时期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充分条件。而如何衡量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效,我认为,素质能力水平应是检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为了把学生“教好”。素质教育要真正取得进展突破,就要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才用才推进改革。
一、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德育教育引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学校教育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道理是一样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德行,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有机组成部分,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德育教育引领。
二、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劳动教育凸现。深思近几年来社会出现的“巨婴”怪状,学生在校为成绩疲于拼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成绩高”是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学生的生动写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甚至十一二岁居然还要父母喂饭……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痛点,培养一个个只是为了学习而存在的学生,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创新能力,他们离开学校离开父母以后将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我们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才”又有什么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皆经历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知识不仅存于课堂上,更存于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劳动教育不应只是课本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告诫,还应是真真切切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劳动过程。劳动教育要以真实劳动为中心,种一颗树,让学生见证树木成长的历程;种一颗蔬菜,让学生体验收获的欣喜;种一亩稻田,让学生懂得耕耘的不易。先有劳动,后有收获;先有生存,再而发展;先有实践,再有创新创造,不“格物”,安能“致知”。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劳动教育、劳动养成是素质能力水平提高的凸现。
三、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还需体育美育补充。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实质上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育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增益健康;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美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体育美育与德育智育劳育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人只有勤加锻炼,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劳动、工作与生活;一个人也同时需要培养美的精神,方能自信、自强和自立,善于发现与创造,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与生活。体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体育美育有机补充。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中小学建立以素质能力水平评价为指挥棒的科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