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迄今已有约1200多年的历史。苏轼、周敦颐、朱熹曾在此执教,培育了王夫之为杰出代表的众多济世之才、历史名人。1944年,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举全社会之力重修书院,再造千年学府,以传承千年文脉。
在石鼓书院山门两侧,悬挂一幅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意思是告诫众生,要想把思想修炼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熟读《四书五经》。“至”即自始至终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沉醉”。同时也告诉世人,石鼓书院的学生心无旁骛,一心只读圣贤书。
刘沆(995—1060年),子冲之,号庐山,吉州永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刘沆进士及第。在宋仁宗时,刘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平章事(宰相)共7年,在位以“长以吏事”著称,是北宋仁宗朝有名的贤相。在他仕途前期,曾任衡州知州,在衡州打击豪强恶霸、复兴石鼓书院、振兴衡州文教,留下了清正能干的官声。
微服私访惩豪强
刘沆于景祐二年(1035)来到衡州,刚上任几天,便接到了一件多年疑案。
当时,有一户尹姓的豪强大户,见邻村有一个外姓老人,家中只有一妻一子,势单力孤,便想霸占他家早年置下的几亩田地。于是,他串通胥吏早早伪造好了田地买卖文书,等到那老人一死,便拿着假卖契,带着家丁,气势汹汹地霸占了田地。那家的孤子没有办法,只能拿着自己家的真田契告官,而本地长官庇护豪强,前后近二十年都判决孤子败诉。
刘沆复查此案时,因年代太久远,已无法一眼判断出田契和卖契的真假,着实为难。他另辟蹊径,一方面命人“按其税钞”,仔细查阅尹氏这些年缴纳的田产税钞,并与他所拥有的田地数量相对比。自己则到田地所在的村里微服私访,细心查问知情的村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查出尹氏所拥有的田产数量和历年税钞数量不符,并搜集到知情人的证言。
刘沆立即开堂审理此案,在铁证面前,尹氏只能认罪,把侵占多年的田产还给原主,并赔偿其多年的损失,同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此事一决,大快人心,使衡州土地兼并之风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