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山位于原衡阳、耒阳、常宁三县交界,今属衡南县。这里山虽不高,但峰峰相连,山山相叠,群峦环抱方圆百余平方公里,地势险要。
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根据地坐落在衡南县廖田镇杨和村,包括革命历史纪念区、军事体验区、山地骑行区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乔生,又名宋增桥,1891年3月12日生于湖南湘潭淦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共党员,曾担任水口山特别区委书记、桐梓山工农游击队参谋长。上井冈山后,担任红四军军委委员、特务营营长、军械处处长、湘赣边区前敌委员。1929年初,在江西大庾县同敌人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38岁。
资歌铗,衡南县廖田人,1887年生,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积极投身农民运动,曾任县农协仲裁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廖田支部书记,“马日事变”后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在桐梓山、郭门铺等地相继建立了五个武装支队,并举行了“廖田暴动”,为廖田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0月被捕,牺牲时年仅40岁。
谢翰文,又名谢汉文,号鸿锡,1904年生,耒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青年团工作,“马日事变”后,谢翰文潜入桐梓山地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遵照党的指示去水口山与宋乔生取得联系,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占耒阳城后,谢翰文任县苏维埃特派员,负责桐梓山工农武装斗争,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改编后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他任团党代表。
为党和人民利益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谢翰文身为八路军后勤部门高级干部,一贯严于律己,有一次陪同师长去兵营查哨,发现站岗战士衣服单薄,连忙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战士身上,下到伙房,看到战士锅里全是野菜,就发动后勤部门节约部分粮食补贴连队,被指战员们称为“贴心政委”。
由于参加红军的人员新成分增多,加强部队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谢翰文决定首先把党组织生活建立起来,要求党员背诵“入党誓词”。他讲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牢记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