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5月0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菜品种区域实验的“追梦人”
李小芳正在查看油菜
  李小芳:

  油菜品种区域实验的“追梦人”

  ■文/本报记者 武孝军  图/本报记者 王翟

  技术检索:

  1995年12月,衡春豆2号选育,获衡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10月,湘春豆16号选育,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8年1月,参与湘杂油5号选育,获湖南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2014年,负责实施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下达的油菜生产八大新技术示范,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0多万亩,新增产值1100多万元,节约成本570多万元,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市油菜的生产技术升级;2018年4月,“三熟制”早熟油菜“阳光131”品种,弥补双季稻区发展油菜产业的空白。

  4月28日下午,获知市农科所成功培育出“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种,记者前往采访项目负责人——油料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李小芳。

  在市农科所试验田里,李小芳正在指导插秧。她告诉记者:“这块田4月24日刚收割油菜,要抓紧把秧插下去,不然就要延误季节了,也就耽误试验了。”随即她又把记者带至不远处的坪里,她团队的伙伴正在晒刚收割的油菜。她说:“这几天是最忙的时候,趁天气好要赶紧晒干菜籽,才能确定产量,估计今天要到晚上8点才能收工。”

  1989年,25岁的李小芳进入市农科所工作,一路走来,科研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记得刚进入市农科所时,她被分配到经济作物研究室,本来有4人的办公室到1994年就剩她一个人了。与丈夫两地分居又怀有身孕的她在没有经费请人的情况下,只能自己去田里从事开沟、中耕、除草、补苗等繁重劳动,每天呆在田里9个小时以上。就是因为这种坚持,她选育的大豆品种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2002年,李小芳研究方向开始从大豆向油菜转变。2008年,国家油茶产业技术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落户市农科所,她负责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应急性任务的实施落实。16年的油菜研究过程中,李小芳克服多种困难,承担的油菜区域试验工作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2004年、2005年,她获评湖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先进个人;2006年,她获评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颁发的国家农作物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先进个人奖;2011年,她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颁发的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先进个人奖。

  为解决双季稻区发展油菜产业的难题,李小芳带领团队自2012年开始,在耒阳市、衡阳县等地建立示范区。每年筛选2组24个品种,从油菜播种到成熟,她全程守护,观察、记载各种变化,终于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谈起这次取得的成绩,她总是不忘团队的支持和努力。“在我的团队里,没有做不成事的人,没有完不成的事。”她骄傲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他们身怀绝技,助力衡阳创新
“衡钢现象”背后的“第一助推手”
“八年躬耕”成就“铝铁盐专家”
油菜品种区域实验的“追梦人”
行走于高压线上的创新能手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油菜品种区域实验的“追梦人” 2018-05-01 2 2018年05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