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楚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盲目地“破旧立新”,也不是将千年的古石板路硬化成水泥路、将石拱桥建成钢筋水泥桥、将保存较好的青砖土砖房重新改建为红砖房,让乡村由“土”“古”变“新”变“洋”,使乡村失去了本真,而是要赋予乡村以灵魂和内涵。市人大代表彭爱国建议,要振兴乡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兴”:
一是要兴文化。现在,隐隐感觉农村传统文化有衰弱的趋势,其实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是灵魂。好的家风家训、古祠堂、古建筑、老石拱桥、石板路、地方特色剧种、传统手工艺等等,都是乡土文化的符号,不能破坏,而需要保护和传承。
二是要活土地。土地是财富之母。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盘活土地,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三是要改民宿。农村居宅建筑是乡村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也是农民精神的物质归依。对农村朴素破旧的老宅子进行恰到好处的个性化设计,稍加修整,比城市豪华酒店更有归宿感。因为老房子能勾起人们心中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带有现实的温暖和回忆的味道,更能吸引城里人前来体验。民宿打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志。
四是要留人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力是农村人才。常年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这个群体最能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人才回归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政府要出台政策,为回乡创业人士打通“绿色通道”,降低“回归成本”,在农业项目上大力倾斜,注入新鲜血液。
代表委员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