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肩头的重任。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借助于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有真才实学,又不断增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这样才能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并将德育细化为学生素养指标和学业质量指标,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促进德育、智育的交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家庭和学校、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热衷教学生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高分,宣扬功利、短视的所谓“成功教育”。这些做法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立德树人,首先需塑造人格。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回归教育本真,润物无声式地将国家层面的价值导向、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
立德树人,还需要实践锻炼。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向好向善的校园文化,都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印刻在学生思维中。
立德树人,关系世道人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需要教育工作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提高德育科学化水平;同时,也需要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相互支撑,形成强大合力。
“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合格,而“德”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可靠。我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从重视技能培养、强调岗位对接,就业为导向,过渡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让大学生们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年华,始终紧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国家、行业、区域发展的能力
2011年4月,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大潮中,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为了适应铁路产业升级及地方经济发展、抢占铁路职业教育的制高点,我校更名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走上了专而精的办学道路。六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严治党,依法治校,遵章办学,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大幅上升,成功创建了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文明单位。
作为全国目前唯一的一所以高速铁路命名的高校,我们要主动肩负起创新的使命,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视培育创新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服务国家、行业、区域发展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抓改革、促创新,打好质量牌。以“严谨细致、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主动对接行业、对接市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让每位家长和毕业生实现“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的梦想,让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老百姓。
强优势、提内涵,打好服务牌。我们学院现是衡阳市政府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建学校,继续做实为铁路行业服务的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大交通产业领域服务的市智能交通研究基地和为路桥行业一流企业服务的先科桥隧合作学院(开设有全国第一个桥隧检测与加固专业)等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服务(2016年学院专利数全省排第七 ,社会贡献全省排第五)。
努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以院士(沈志云)、大师(陈章连)为引领的双师队伍建设,做实师资企业培训、现场锻炼,大力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全国一流乃至国际先进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学会借船出海,可随中铁总、中铁建、中铁工等央企走出国门开展技术服务(承接项目、每年企业培训50000人次、技术服务等收入2000多万元),继续做大做强技术服务;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明年我院将招收40名留学生,参与国际培训服务,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为高校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贯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等系列战略任务的普遍内涵和关键支点。
树立人才强院战略思想。人才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头等大事。增强学术权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努力降低官本位对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引导广大教师走学术发展的路径。
科学制定人才工作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通过脱产进修、在职攻读学位、企业挂职培训等方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主动走出去”把好人才引进入门关等措施,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之中,渗透到党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之中。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干部士气、党内正气、校园风气进一步提升。引导教师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把心思用在争创一流上,在学校形成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