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怎样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得更加美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给出了创新性的回答。
(一)“四个全面”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指引
道路是就旗帜,道路决定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决定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90多年来,我党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突出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进一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指引。
第一,“四个全面”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伴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等等。“四个全面”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二,“四个全面”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更精准、更具体的方面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比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又比如“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再比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这一系列论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丰满。
第三,“四个全面”进一步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选择。“四个全面”中,第一个全面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发展动力,以解决好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方式,以解决好治理方式不相适应、人治传统根子很深的现实矛盾;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发展的根本保障,以解决好一些地方“四风”泛滥、腐败严重的紧迫问题。四个方面,四足鼎立,共同构建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明确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四,“四个全面”进一步开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四个全面”是涉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关系社会各个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进一步开阔了战略视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群、所有民族、全部地域的全覆盖的小康,是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全方位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区域、领域和各个阶层、群体和每个人利益关系的全面改革,是使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方面,涉及法治信仰确立、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环境营造等全领域;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也是全面,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既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四个全面”从“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高度,以坚持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为立足点,从历史认知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内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对外展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融通内政外交,治党治军治国全面推进,这样就更加开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视野。
第五,“四个全面”进一步具体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式。在前进道路行进过程中的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由于面临的具体形势不同,因而各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都有其具体特征,这就决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具体模式。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是什么?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国际外交等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四个全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内涵
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的全新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秉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创新性的思想,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内涵,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道路;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等等。
在中国现有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怎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回答了这一根本性的时代命题。它既做到了坚持问题导向,激发了全国干部群众改革发展稳定的斗志,又做到了不丢“老祖宗”,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不仅如此,“四个全面”还使改革从单向突破转向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一体化联动,同时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推动思想和制度合力建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强化反腐败斗争,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建设的更加坚强。
(三)“四个全面”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四个全面”则从根本政治目标、体制改革制度、国家治理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等方面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根本上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要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在当代中国,从制度建设的意义上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国家治理体制等等体制机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好用、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德治与法治的配套运用,革除过去单纯依靠“人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弊端,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通过制度管党治党,用制度规范党的建设,加强制度治党,使我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四个全面”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基础,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要求。
三、“四个全面”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指南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成为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自此,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新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战略蓝图、战略路径和战略保障三个方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石。
(一)“四个全面”擘画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蓝图
“四个全面”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系统的新战略目标规划,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战略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出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梦包含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丰富,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整套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描绘出实现中国梦总蓝图的“基础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描绘出实现中国梦的“制度篇章”。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人类社会最先进、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作一张“立体战略蓝图”,那么这张蓝图的“主题背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蓝图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为实现中国梦构建起一整套的先进制度体系。当前,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这是一张全方位、立体的制度改革蓝图,是为实现中国梦设计的“制度篇章”。
全面依法治国描绘出实现中国梦的“法治篇章”。实现中国梦包含着“良法善治”法治社会梦想。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就描绘出实现中国梦的“法治篇章”。
全面从严治党描绘出实现中国梦的 “廉政篇章”。实现中国梦包括“社会政治清明”的梦想,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目标和内容就是“正风反腐”,大力加强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正风肃纪、铁腕反腐,使得政治清明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特别是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发出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进军号角,描绘出“干部清廉、政府清正、政治清明”的理想社会图景,这一图景是实现中国梦的“廉政篇章”。
(二)“四个全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路径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战略要求和战略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搭建了“第一阶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筹谋全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无缝对接,并将二者有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构成了“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建党100周年时,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即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前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基础上,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显而易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搭建了“第一阶梯”。
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活力之源。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为发端,先后对国有企业、各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深化改革是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关键举措。经过几十年发展,原有依靠人口红利、对外出口和投资拉动等发展动力已经风光不再,促使我们寻找新的战略发展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特别是加强供给侧改革,切实做到“三去一降一补”,更好地满足人们新的生产生活和自由发展需求。这样,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再次调动起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让全民创业创新的激情充分涌流,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来看,治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途径有两个,即法治和德治。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是通过法律条文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是一种刚性的“他律”;而德治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途径,对真、善、美的行为予以肯定,对假、恶、丑的行为予以否定,这是一种柔性的“自律”。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巨大的历史性工程,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一次“新长征”,在这一征途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将难以达到目的。从根本上讲,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为我党长期执政赢得民心,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当前,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真心拥护,我们党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全心投入和大力支持,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四个全面”提供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保障条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战略蓝图和战略路径,而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战略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扫除各种障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迈上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台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可能更复杂、更棘手。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也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没有变。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凸显,霸权主义国家对我遏制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国内,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困难重重。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障碍。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出新航道。
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需要法治来保驾护航。全面依法治国正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法律之外无特权,主张公平正义,彰显法治权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滚滚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是根本保证。然而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还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一段时期以来,在管党治党上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脱离群众,自由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切实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我党锻造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担当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②
(该论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5ZXB06;执笔人:成新平、洪明星、肖振军、凌正华、廖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