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平
每次写评论,尤其是关于长篇小说的,感觉就像一个跑步小白,禁不住诱惑,麻起胆子跑了一次全程马拉松。
收到线装书局出版的70后湖南老乡陈雄老师的新作《陌城》,脑子里冒出一个字:巧。
我刚刚跑完庐山半程山地马拉松回来,得闲时拿出《徐霞客游记》,细细品读《游庐山日记》。巧的是,我读的这个《徐霞客游记》版本,正是线装书局出版的。还有一巧,就是陈老师《陌城》中所述诸事及其发生之地湘西和长沙,与我之生活轨迹高度重叠。其笔下所写,正是我未决之夙愿。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今日读《陌城》,乡关何处是?
我先解读一下小说的题目《陌城》,以期管中窥豹。“陌”者,如许慎《说文解字》说,“东西为陌,南北为阡。”主人公石子斌生于长沙、长于长沙,后回湘西老家。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往返于两地。从地理位置上看,湘西往返于长沙,正如东西间折返。那么“城”呢?读《淮南子·原道训》可知,古代的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龙山文化时大量出现有城墙的“墉”,另一种是夏商时期出现的没有城墙的“邑”。“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可见,城有墙无墙自有它的道理,用不着急于推倒或者重筑。
正如《陌城》中所写,“现在回望,这一切愈加清晰凸显。不用说,石子斌多少次想过离开湘西,去到另一个地方,要么是长沙,要么是其他不知名的地方。但是,他无法选择,正如他下乡时无法选择不去麻风寨一样。”
看到《陌城》,自然而然想起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心急的读者或许想知道,《陌城》究竟写了什么?其实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常见。围绕湘西驻长沙某办事处副主任石子斌,鸿图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柯振邦以及江水县主管文教卫的副县长路亚南之间事业、友情、爱情及欲望展开。故事始于石子斌抵长,终于路亚南入狱。这三人是同学关系,读书时青梅竹马,洁白无瑕,虽情愫暗生也不妨其相互扶持。正如他们的老师高长吟和师母陆娴雯所期望的,心灵澄净,不为世俗所污染。但终究世事难料,浮游于人世间,即使净土,也会落凡尘。
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一众配角,既有正面形象,但不至于脸谱化。皆大俗大雅,非大坏大奸。读完让人彻底恨不起来,只有惆怅。或许这正是作者所愿。作者用生活的原汁原味来打造全书的基调,无意揭露什么,只想留住什么。这也是作者机智之处,写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题材,深挖自己人生经历之矿,然后任由熟悉的风土人情在岁月缓慢的发酵中,陶醉和催熟自成《陌城》。
这也是我经常强调的一点,要在熟悉的地方游泳。因为不知其深浅,不知其是否有暗礁、苲草,于是一猛子扎进去,不出事算他运气好。
记出塞,黄云堆雪。千古事,云飞烟灭。
每每谈古论今神采飞扬少有自卑者,盖自谦者寡而自大者众。
真要给本书挑刺的话,笔者以为《楔子》的存在,冲淡了故事的悬念。
读完《陌城》,我又多了一分领悟,告别过去,并不意味着彻底背叛。
有书读,平淡的日子也充实起来。有好书读,充实的日子有了五颜六色。读《陌城》,重温石子斌那句没有说出口的话,“或许我们都错了。”
其实,错不是结果本身,而是慌不择路地筑城,毁城。毁城,筑城。还因为误读了那主人公那句没有说出口的话,“别说那个黑洞洞深不见底的字。”这个字,是古今中外面临的大难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这座城,或许从来没有完美过,但从来没法真正离开过,因为它真实地存在。
真或者现实是平凡的,但美并不平凡。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最后引用白乐天的诗作为结语,以期读者与《陌城》能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