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希荣
拓荒、移城、圆梦。
在中国南方、湖南省衡阳市南部的湘江之滨,二十年时光,崛起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就是衡南新县城——云集。
云集,因受湘江阻隔,交通不便,曾是一个“农居散落坡间、杂草长满滩涂”的丘陵河滩山地。
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衡南的县治之地呢?
从衡阳的地图上看,衡南恰似一只翩翩欲飞的蝴蝶,翩飞在湘南大地上。以湘水为界,横跨湘江两岸,东面称之为“东乡”,南面称之为“南乡”。而建城于此,此城正处于衡南版图的中心。这样的新城,既有利于城市取给水、用排水,又有利于湘江两岸人员往来和物流运输。
若要追溯历史,衡南的源流,长达两千两百余年。
据记载,衡南这块古老的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但县级行政机构的构建,却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的。它最初置于边境地区,战国时期略有发展,秦统一六国后,才在全国确立下来,并逐步向内地推进。蒸湘之古地,春秋战国时属楚,为黔中郡,秦为长沙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作了调整,1952年7月将“原衡阳县一分为二”,“衡阳县辖西北乡,衡南县辖东南乡”。因东南两乡地处衡山之南,便取名为“衡南”。是时,衡南县治居原址(今衡阳市石鼓区中山北路),衡阳县治迁西渡。
衡南县治居原址——即今衡阳市石鼓区中山北路,寄居市区,有县无城,衡南县自1952年7月便开始了长达五十载的县治乔迁之旅。
五十载谋划乔迁,五十载励精图治。为结束有县无城的历史,衡南县五次动议,五次筹迁。直到1995年冬,衡南县经过科学论证和民意表决,并先后上报中央、省、市等相关部门之后,才于同年底获得民政部“同意搬迁衡南县治”之批文。
批文拿来了,民心统一了,于是在云集筹建新县城。当时,面对湘江阻隔,建城必先建桥。2002年,云集湘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
桥通了,一通百通。衡南县在日夜加班加点建设湘江大桥的同时,启动了县四大家办公大楼、自来水厂、城区道路等项目建设。八年时光努力,终于在2003年12月25日,将县治从衡阳市石鼓区中山北路搬迁到了云集,结束了衡南人半个世纪以来有县无城的历史。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面对建城之难,衡南县从零开始,白手起家,苦干实干,以坚韧不拔的气魄推行“政府策划,市场手段,公司运作,滚动开发”的工作方式。首期规划的县城建设新区,随处可见繁忙而又热闹的施工场面……焊机在闪光,汽车在奔跑,机器在轰鸣,桩机在抖动,塔机在运行,铁锹在挥动,泥土在翻转……数年时光,终于在一片曾是“红壤高坡、绿林苍翠、瓜果飘香、鸡鸣犬吠、虫鸣鸟唱、稻浪荡漾”的山地丘陵风光之上,建成了当今这座美丽、年轻的生态宜居新城。
如今,徜徉云集新城,城区道路已经硬化,城市骨架已经拉开;湘江大桥长虹卧波,井字街道四通八达;街道路灯霓虹闪烁,民俗文化古朴典雅;办公大楼高耸云天,文化广场多姿多彩;自来水厂绿林掩映,移民小区气派非凡;衡云干线连通南北,南岳机场银鹰翱翔;河畔风光依水而建,航电枢纽建成发电;棵棵绿树随风摇曳,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重点项目风生水起,外商投资纷至沓来。
青天高,白云飘;山林翠,雀儿飞;湘水碧,黄土阔;企业兴,人气旺。回想云集的迁城之旅,我们倍感兴奋、骄傲和自豪。正如我在一首《五古·咏新城》中所写——
遥遥迁城路,一朝得梦圆;楼宇平地起,绿树半参天;黛山映朝霞,倦鸟入暮烟;湘水绕城郭,雁城后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