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 戏

  ■谷彦平

  看戏,耒阳话叫看人戏,又叫看花鼓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流行。每年初冬时节,收割了晚稻,摘完了茶果,到了农闲时期,有的村子会请来戏班子,唱上几天花鼓戏,十里八村的都来看戏。那时候文化条件比较落后,无论老少,能看上几天戏,那是最好的娱乐了。

  乡村的戏,白天也有演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晚上演。看戏虽在晚上,但仪式感还是要有的:男人换上走亲戚时才穿的体面衣服,女人则把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脸上还要涂上雪花膏之类的化妆品。临出门时,大伙还不忘在口袋里填满葵瓜子或红薯条之类的零食,手里拿一个手电筒或者点火用的向日葵秆子,“走,看戏去啰!”

  村子里,瞬间冒出拖儿带女的乡亲们,途中还不时插入分岔路涌出同样阵容的小分队,最后汇聚成一支大军,浩浩荡荡地奔戏场。

  莫道君来早,还有早来人。不大的禾坪上早已经被割据成不同的小方阵,一个湾村里的人通常聚集在一起。离戏台最近的位置早已摆好了许多椅子、凳子,这是请戏班的村子里的人占据的风水宝地,我们这些看戏人是不敢僭越的,都自觉地以这宝地为中心分散排开,找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地方待下来。

  戏台呢?是搭在禾坪上一个较高的地方。先在地面画出长方形的场地,然后在四角土地里立下四根丈余许的杉树作立柱。在杉树距离地面一米多处用四根横木把这些立柱加以连接,又在左右横木间均匀地搭上多根横木,并固定好。最后,在搭好的横木上铺上厅屋大门的门页子。末了,还分别在左右两侧立柱一人高处各扎上一根竹竿,权当护栏。

  搭好的戏台正上方悬挂着一盏贼亮的汽灯。戏台前面两根立柱上贴着红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师”,或者是“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喜笑;观今人,观古人,今人古人人观人”。戏台后面的两根立柱间则挂上红色的幕布,幕布两侧各有一个门帘,幕布前通常摆放一个长长的翘头案,案前摆一张方桌,方桌上摆茶壶、茶盏,或者是酒壶、酒盏,有时什么都没有。这些摆设都是根据当天的戏情需要而决定的。方桌的左右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戏台上左侧边搁置两条长凳或多张椅子,凳子前摆放鼓架,这是戏班的“音响师”的御座。

  “咚咚咚”,戏台上终于响起了三声鼓声,紧接着“咚咚咚、扎扎扎、呛呛呛”,板鼓、大锣、小钹疾风骤雨似的响起,如飓风越过山林,瞬间压住了禾坪上骚动的气氛。

  戏终于开场了!

  就在人们齐刷刷地将目光转向戏台时,那急促的锣声、鼓声又戛然而止。戏台中走出一位身着长衫、头戴礼帽的中年汉子,他摘帽鞠躬,介绍起戏班的“班史”和对“贵地”人们感谢之类的客套话。待中年男子转身退场时,台上又是一阵紧锣密鼓。稍息片刻后,戏台上响起带节奏的鼓点声和拍板声,帘子拉开,戏开始了。

  那时的戏,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有《刘海砍樵》《五女拜寿》《毛国金打铁》《铡美案》《清风亭》等。演员卖力,观众兴奋,主家很有面子,往往会额外给演员打赏,名为“打彩”。另外,有时演员会用一长竹篙挑一个竹篮,她手拿竹篙尾端,把竹篮伸到台下观众席来讨赏。那时乡亲们打赏的钱币一般是1角至10元不等。无论打赏的钱多少,那个穿长衫戴礼帽的人都会来台上道谢。

  乡亲们看过戏之后,偶尔还会哼哼呀呀地学唱,田间地头、湾边井旁、灶门前、禾坪上时不时地响起《刘海砍樵》里的唱段:如“小刘海呀在茅棚别了娘亲,肩扦担往山林去走一程……”或《瞎子闹店》里的唱段:“三十年前,我又红又黑,上街请我呷酒,下街喊我陪客……”

  最爱看戏的是年轻人,姑娘小伙只有看戏时才可结伴而行,才可以碰出火花,搞上对象。乡亲们去看戏,有时也是去看人,看到了会偶尔议论几句:如谁的未婚妻挺漂亮,谁的未婚夫长相不怎么样等等。高兴时,还会发出轻轻的嬉笑声。

  看戏,它是个多么大的喜事!“走,到湾里看戏去!”这真是个让乡村人们沸腾的喜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苍白的心都蠢蠢欲动。

  唱戏,在那精神粮食匮乏的年代,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同时也提供了交流、聚会的平台,它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漫步雨母倾听季节的秘密
老温不老(小小说)
看 戏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看 戏 2023-12-14 2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