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彬
某种程度而言,以写实的方式表现故里风物,已经成为刘香河向里下河传统致敬的重要方式。里下河的风物也给刘香河的散文写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他笔下的风物不是商品时代的“物”,而是水乡世界观和生命观的聚合之物,是弥布生命喜悦之物,是有情之物。
刘香河笔下的生活场景,始终处于普遍的乡愁和具体的事物之间。当我们隔着记忆的帷幕遥望那些水荡之时,恍然发现我们已经进入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已经与那个独一无二的里下河生活在一起。“风俗,不仅与四季相连,亦与人的一生紧密相连。”在写法上,刘香河选择了多层次的叙述方法,以多样的笔法建构场景、烘托情感。他以工笔的方式描摹水乡风情,水汪汪的稻田,碧波如镜的河流,微风中的苇叶,剪水而落的燕子;又以小说笔法写风物与传说,譬如猎人花费多年培养狡猾的媒鸭,宗保子的单纯与感动天地的孝心;同时以学者之笔写掌故,譬如考证郑燮《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描述:“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这种写作是一个回归故园的过程,也是重塑乡土空间的过程。刘香河不是以线性的方式铺陈水乡历史,而是以空间的方式建构立体的乡土世界。那一段段充满诗意的横截面,既是原生态的生活,又构成了复杂多维的乡土空间,具有永恒的时空感。在这个意义上,这部散文集是从生活出发,重新打量生活,唯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发现心灵之景,我们的写作才是充满希望的、温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