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文鹏
当一些衡阳人竞相赶往市体育中心的音乐会现场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前两天的热闹一幕。
12月1日晚7点,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门前,挤满了年轻人的身影。半小时后,昆剧《牡丹亭》演出开场。“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年轻人来看戏。”一位剧院管理人员颇感意外地说,这样的场面不仅在大剧院首次出现,在衡阳她也是第一次见。
《牡丹亭》首演,迎来年轻人“追星”
为了见证这场演出到底有多火爆,记者特意把大剧院的一楼、二楼、三楼全跑了个遍,总共1200多个座位的剧场,只剩下极少的空位,目测至少一半以上是年轻人,且中途很少有人离场。
《牡丹亭》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这次省昆剧团天香版《牡丹亭》在衡阳首演,带来的是“高山流水”之中的雅俗共赏。一些唱词即便放到当下也是颇具“网感”,似乎很对年轻人的口味。
比如,当柳生被“梦中情人”杜丽娘的美貌所惊艳,禁不住地呼喊“姐姐……待我再狠狠地喊她几声。”通俗的唱词,嬉皮搞笑的神态,诙谐逗趣的戏曲腔调,成功地把所有人逗笑了。当然,那也不影响大家被“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这样典雅的句子所打动。
当演出闭幕,观众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当第一声微弱的掌声响起,随后更多的人立即受到感染,雷鸣般的掌声瞬时响彻全场。之后的演员集体合影环节,更是成了追星现场,年轻观众涌上舞台,抢着跟两位主演合影留念。
首演结束后,有网友在抖音上“吐槽”:“人太多,排队太久,和演员们合影的计划失败。有机会要来二‘刷’。”
古典戏剧成为“华流”,新媒介带动“心传承”
古典戏剧兼具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在古代社会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即便到今天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衡阳,地方“四大剧团”很受老百姓欢迎,底蕴深厚的湘剧、衡州花鼓戏、祁剧,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歌舞剧,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衡阳戏剧界曾排演出《庄周梦蝶》《甲申祭》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更是涌现出了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这样的顶流名家。
过去,市里组织的“旬旬演”“周周乐”“老百姓剧场”等惠民演出活动,无论室内室外,几乎都是场场火爆、人山人海。但是,观众一直以老年人为主,鲜见年轻人的身影。
如今,年轻人为什么突然喜欢古典戏剧了?
“很震撼,挺好看!跟电影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一样。”
“愿意尝试着去接受、去喜欢古典戏剧。”
“平时刷B站看,但在剧院看是第一次。”
“小时候跟爷爷在戏台看过戏,希望衡阳多开展这样的戏剧演出。”
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剧院外随机采访了几位南华大学的学生。从她们的回答中,不仅有对古典戏剧的喜爱,也有对老一辈爱好的传承。
当然,年轻人热捧《牡丹亭》,跟这次宣传方式有很大关系。此次首演属于“雅韵三湘 艺润四水”高雅艺术进基层活动的一场,代管大剧院的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第三方进行网络售票,推出9.9元至80元不等的惠民票价。活动宣传一开始就针对年轻人群,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预告并开辟了售票通道。
“大学生的爱好跟我们过去不一样了,喜欢‘华流’,不排斥传统。”记者跟一位同事聊天时,他很自然地评价道。的确,当被爷爷牵着手去看戏的小女孩长大后自己找戏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戏曲人艰苦传承的意义。
“永远不要怀疑老祖宗的审美。”一位抖音网友看完《牡丹亭》后,在评论区留下了一句当下非常流行的口头禅。
那么,衡阳准备好了吗?“华流”兴起,给衡阳戏曲、衡阳大剧院或许都将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