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 琪 图/耒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蔡伦故里,自从神农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创耒耜、播五谷,这座千年古城的耒阳烟火码头就人气沸腾、炊烟袅袅、美味飘香。那堪称人间至味的耒阳一桌“码头菜”,本已源远流长。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用“耒阳码头菜”下酒,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诗曰:海外传来家乡味,国人众堂地道香。气采三山和五岳,味调四海遍九洲。
“码头菜”是指饮食圈的一个概念。饮食圈古已有之,所谓“北食”“南食”“胡食”“帮口”就是这个意思。现代人分得更加细致,有京菜、津菜、粤菜、湘菜、川菜、秦菜、晋菜、鲁菜、辽菜、扬州菜、苏州菜、上海菜等上百种之多。后来,又有按地域文化圈划分的菜系,有湖南菜系、四川菜系、广东菜系、浙江菜系、江苏菜系、安徽菜系等大餐饮文化圈。
“耒阳码头菜”最初出现在新市镇。这里曾是长盛不衰的交通要塞和千年古埠,南来北往的商贾和要员,都会在这里登岸歇息。因此,在新市的沿岸街区,汇聚了南北各地的精英厨师,将商务宴席做到了极致。声名远播的“耒阳码头菜”,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最初以私房宴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耒阳码头菜”,注重应酬礼仪、味觉规律、色彩搭配、食材取舍、刀工艺术、烹饪技巧等,讲究慢工细作、巧搭妙配、精心烹制,席面尽显豪奢,具有典型的“官菜”特点。后来,随着宴席规模的扩张,享宴成员的平民化,食材加工成本必然降低,精致的“码头菜”被简化成乡土菜。自此后,豪华的码头宴演变为民间乡土宴,它与传统民间礼仪结合起来,形成了风格有别、菜品不同的婚庆宴、白事宴、寿庆宴等约定俗成的地方特色食礼文化。
“耒阳码头菜”有三道经典传统名菜:头碗菜、担管肉和压席鱼。头碗菜类似衡阳土头碗;“担管肉”透亮似玉,用筷子夹住肉中间,有如负重的扁担,上下晃动,富有韧性而不断裂,吃时却入口即化;“压席鱼”取材江白鲢,蒸熟后把藟口、香芹、姜丝、辣椒丝热油爆香,滗入蒸鱼的汤汁炝锅,最后淋在鱼身上即成,极尽精美鲜嫩。由于是最后上席,取连年有余吉兆,故称“压席鱼”。
随着时代的变迁,“耒阳码头菜”也从“官菜” 嬗变成“土菜”,体现了餐饮文化流行的必然规律。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厨师们将四乡的口味偏好融入“码头菜”中,再通过不断地取舍、改良、推陈出新,便形成了各类宴席的乡土特色菜系,并直接影响了寻常百姓的膳食习惯。
美食与文化,更是如影随形。耒阳是炎帝神农创耒耜之地,“搡木为耒”开创农耕文明之始,农耕文化自然成为耒阳饮食文化的底色。“耒阳码头菜”不断从农耕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灵感,传统与创新并重,涌现出耒阳清乐汤、头碗菜、虎皮扣肉、茶油炒土鸡、藠口焖大和鱼、干萝卜炒脆肚、耒阳粉皮、新市干麻拐、耒阳大拌鸭、清水铺豆腐、金钩子白菜炒西皮、水煮笋头、水煮红苋菜等一批具有耒阳特色的耒阳一桌“码头菜”,还有江头贡茶、张飞糯米酒、耒阳刮皮、耒阳红薯粉皮、新市圆子、古法茶油、夏塘麻饼、糖粑粒等一批风味特产也声名远播,深受游客的喜爱。
如今,历经千年的沧桑,不断推陈出新,“耒阳码头菜”已香飘四海、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