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哈尔滨一家公司发布关于员工使用微信的规定:员工在上班时间通过微信只允许聊工作相关内容,不可以私聊。若发现私聊微信,每次将罚款100元。并规定若一个月违规3次以上,一次罚款500元;5次以上则辞退,不承担经济补偿。10月29日,哈尔滨@平房发布官方微博发布通报:28日,有网络媒体发布“哈尔滨一公司规定私聊微信每次罚款100元”。经核查,情况属实,已要求企业立即纠正。
点评:如果公司希望员工上班时间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就应该通过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等措施来实现,而不是盲目限制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微信交流。从管理上说,处罚是最无效的管理。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者把员工当家人,员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企业管理者只有与员工建立互信互助的良好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2.近期,广西来宾市一位87岁老太状告儿子“不回家看看”,法院依法判决支持老太的“精神赡养”诉求,判定儿子每月至少探望、问候母亲一次,不限于接触式探望、通过电话或互联网问候等方式。
点评:这名老太状告儿子,目的是为了其子能够“常回家看看”,法院判决支持了老太的诉求,保障了老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精神赡养”不容忽视,此案例具有教育意义,提醒子女们要珍惜现在,要常回家看看和陪伴年迈的父母。时光匆匆,父母逐渐老去,没有多少来日方长。拖来拖去,转眼之间,父母已经步入白发苍苍的老年。等子女也已经退休,或终于闲下来有时间了,此时想要好好地陪伴自己的父母,只可惜父母或许早已不在人世间,留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最大遗憾。
3.近日,河南信阳一高校宿管阿姨的“缝缝补补小课堂”开课,宿管阿姨手把手教学生“针线活”。一学生称阿姨教得很耐心,以后生活中遇到需要缝补的事情自己就能完成。
点评:这些选修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热捧,就在于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宿管阿姨手把手地教学生,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某一项生活技能,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高校开设的这些课程,让同学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能学习不同的生活技能,这背后是学校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希望高校里像这样的生活技能的课堂越来越多,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