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亮(湖南祁东)
近日,一篇批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官油子”文章——《“小油条”要不得》备受关注和热议。该文通过鞭辟入里、条分缕析“小油条”,有力地批评了那些未老先“衰”、不愿担当、圆滑处世的年轻干部,令人警醒,给人启迪。
其实,站在“油条”自身的角度来看,人们用它说事,它可能会感到伤心、郁闷、委屈。毕竟,只因同伴在锅里多炸了一会,肚中多吸进些油,加之颜色变黑一些,人们就将之以“老”相称,并以此为喻。更何况,现又多出个“小油条”,更让它情何以堪?!
据传,唐代官员朱传宝见当地百姓常常挨饿,便使用优质面粉,加入酵母、鸡蛋等原料,经发酵油炸研发出了一种“朱氏油条”普渡百姓。由于炸出的油条颜色金黄、松软可口,至今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而更为有名的,则是一个惩恶扬善的“油炸桧”传说。南宋时期,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岳飞,临安城内的百姓相当气愤,但敢怒不敢言。这时,一秦姓厨师为发泄心中愤恨,便用手中的面杖制作了两个面人,意代“秦桧和王氏”,放入油锅里炸。“油炸桧”由此流传,名响天下。
而今,油条早已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其制作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外观的金黄剔透,口感的松脆柔酥,特别是油在外,净在里,即使外表是一层油,但内部却不觉油腻而让人食欲大开。在我看来,油条不是表里不如一,也不是外强中干,而是用外表保护内心,是用内心征服他人的尤物。
反观现实生活,那些之所以成为“老油条”或“小油条”的人,用油条品质一对照,就不难发现,是其让心底多沾上了“油”——染上了“私”的习气。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首先书记、校长要做好人,做诚实的人,做真实的人,只要不作假,就能配合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你有私心、有私欲,什么样的体制也满足不了你的私欲,再好的体制也阻碍不了你犯错误。所以,我说一个真心想要犯错误的人神仙都挡不住他;一个想做好事的人,无论什么条件下他都是好人,他都能把事情做好,就这么简单。”
由是观之,人只要一简单,就没有什么复杂之事。恰如金光闪闪的油条一样,做一个内心无“油”的人,自然而然就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只有真正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灵魂之基,从内心深处剔除私心杂念,才能在各种错误和行为面前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永葆坚韧定力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