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我
这个爱情故事,既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捉摸不透,也让人相信爱情的神奇与震撼。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早期,我在耒阳市一所中学度过了六年的求学时光。在那里,我读了三年初中,又读了三年高中,直到1984年7月毕业离校。
我进初中开始,学校里就是一位姓伍的校工专门敲钟,当时已经五十二三岁了,老师和学生都亲切地叫他老伍。直到高中毕业,我们一直听着他的钟声上课下课。他做事尽职尽责,敲钟从未出现过“时差”。如果他家有事,学校安排他人代班,那种钟声我们都能听出其中的差别。他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哪怕穿着洗得发白了的衣服也干干净净。他是个“半边户”,老婆在农村老家,只比他小了一天。他老婆长得眉清目秀,属于小家碧玉型的女子,与他非常般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学校陪他生活几天。他住的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单间,本来家里就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而他老婆来了之后,家里更是一尘不染,学校的老师对他们这天设地造的一对羡慕得不得了,并没有因为他是“半边户”而另眼相待。
那年头,学校里的试卷要先刻好蜡纸,再采用滚筒油墨印刷。由于老伍年少时读过几年私塾,字写得很漂亮,期中、期末考试他还要兼职刻蜡纸、印试卷。每当此时,他就会把老婆叫来协助,在他印刷时帮忙翻试卷。考试前,一些同学故意靠近他,想打探试题,无一例外都是无功而返。他每次都重复同样的话:“我为什么不能把试题透露给你呢?一是担心对你成长不利,二是泄密对其他同学不公平。”
听学校的老师说,由于老伍工作踏实,为人和善,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校工。尽管如此,但从未见他沾沾自喜过,他总是活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过着属于自己平凡的日子。虽然他只有高小文化,但由于一辈子在学校工作,一直浸润在校园的桃李芬芳中,所以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总是用学校师生中的励志故事激励子女。他的这种教育方法非常奏效,四个子女也很争气,个个都很有出息,他也因此成为校园和老家的“传奇人物”。
就这样,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年满花甲的老伍正式退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此时,他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老家的老婆接到了城里,住进了学校安排给他的一套三居室,享受着二人世界的琴瑟和鸣。
他们两口子在学校里“胜利会师”后,生活的质量也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们安安静静过了几年“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日子,似乎要把曾经半边户的日子补回来。夫妻俩的人缘极好,时不时老家的乡亲就会进城有事相求,而他们俩总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炒上几道好菜盛情款待一番,让乡亲们内心格外温暖。
老伍退休后的第四年,三岁的大孙子就开始跟爷爷奶奶生活,先是上幼儿园,再是读学前班,接下来又是上小学,均由老两口接送。从初中开始,大孙子就在他所在的中学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吃住都在老两口家。这六年中学时光的最大好处,是既免去了大孙子上下学赶路的时间,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又方便向老师请教。大孙子是他们的骄傲,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所学专业是园林设计。
当然,遇上方便的时候,在外地的子女也会邀请老两口去家里做客,在小住期间带上老两口赏美景、品美食,共度美好时光。自从大孙子去上海读大学后,他们的生活就变得非常宁静而平和了,好在他们及时进行调整,靠读书和健身来打发时间。就这样,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优雅地老去。
老两口的身体格外健康,纵使到了耄耋之年都没有大的病痛。虽然他们都白发苍苍了,但学校的师生们依然能经常见到老两口搀扶着散步的身影,非常淡定又从容。老两口用一辈子诠释了爱情的真谛,而大家在他们的言行中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四年前的那个春节前夕,老伍的家人都从四面八方赶往耒阳,大家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陪伴老两口欢度春节,四世同堂的一大家子度过了特别温馨的传统佳节。在大家即将返程之际,欢天喜地的老两口委托大儿子将他们所有的积蓄都从银行取出来,均匀地分成十份,此时除儿女和孙子、外孙八户外,还有两户添了曾孙,每户一份。当时,大家心里都有些纳闷,不由咯噔了一下,但为了让老两口开开心心,就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那之后不久,两位老人携手安详离世。家人们很快就从四面八方赶回,两位老人的人缘好,老家的乡亲和学校的邻居听说后都前往吊唁,表达大家的哀思。
我一直这么认为,这是我人生旅途中听到的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