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0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莞已被遗留在稻田里

  ■雷   青

  暑热天窝在空调房里,闲得很,突然萌生出写写常宁“莞”的冲动。

  《说文解字》说,“莞,艸也。可作席。”后人在注解《说文》时,谈到“莞”到底是什么时,是这样说的:“……莞之言管也。凡茎中空者曰管。莞葢即今席子草。细茎。圆而中空。郑(玄)谓之小蒲。实非蒲也。《广雅》谓之葱蒲……”这句话告诉我们,凡是茎中空的东西都称之为“管”。而“莞”是一种类似蒲草但是茎圆形、中空的植物,用来制作草席。莞,也可以称作管。管,莞,有时被混用,是因为它们一个是指所有茎中空的物质,一个是专指一种茎中空的植物吧。前者是兼容包含后者的。

  我以为,水稻的茎秆经脱粒之后可以被写作“莞”,当然,也可以写作“管”。因为,旧时候的人们会用稻草茎制作成用来垫在床上的草席,只不过这种草席很厚,并不像席草做的草席那样柔软细密。

  常宁人的日常生活与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在21世纪之前。莞在打稻机边诞生之后,就要经历被塑形、晾晒、转场、储存、加工、使用的“生命”旅程。

  水稻脱粒之后,农家随即开始“茧莞”。这里的“茧”动词化了,是缚、捆绑之意吧。茧莞,是将莞缚成一小捆一小捆。用来捆住莞的也是莞自己,这个过程确实有些作茧自缚的意味。可见常宁话的“茧莞”其实是很形象、很贴切的一个词儿。老农人工多艺熟,顺手抓一把莞,再扯几根莞将这一把莞一扎,就“茧”成了一个莞束。刚“茧”好的莞束,湿而重,通常放在田塍上晾晒至七成干,然后用篙子挑回家,这个过程叫挑莞。挑回家后,再要放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晒上一段时间,至其全干,方可储存或使用。

  莞可储存在自家柴房、走廊、阁楼或者茅厕里。记得当年生产队的莞是傍着山坡上的大松树,扎成一个圆锥体,依靠松树枝叶的遮蔽以及上层的莞遮挡下层的莞的这种搭建结构,来防止其腐烂变质。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莞的用途很多。那时候,农村每家每户都有用土砖砌成的灶,可烧柴可烧莞。莞容易燃烧也容易烧完,需要连续不断地添加。烧莞时,为了方便,常常将大个的莞分扎成更小的“莞掌”,称为“莞掌”大概因为就是手掌般大小吧。跟这种灶配套的还有一根竹制吹管筒。这种吹管筒已经戳穿竹节的间隔,使之贯通。中途若出现熄火,就用它吹气“救火”。那时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炒瓜子、黄豆、薯片子、金米,这时灶就变得忙碌起来,灶前有坐着烧火的,灶侧有弓着身子掌勺炒的,四周有站着先尝为快的,一家人好不热闹。其时,从湾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处处都可闻到诱人的香味儿。

  常宁人包粽子常用莞灰。莞灰中含有碱性物质,用莞水浸泡的糯米包粽子,用莞水煮,这样的粽子色泽金黄,吃起来软而有弹性,还可长时间存放。

  一些家庭用品也是用莞编织的。挑选好的莞以细麻绳为筋,可以打槁鞯,用作床垫,槁鞯两端各卷曲一点当做枕头。槁鞯下面若再铺上一层散装的莞,床铺就更柔软更暖和。莞还可以编织成莞窝,靠在火炉旁的墙角,坐着比板凳舒服。若来了客人,主人家得赶紧起身让位,“雅座”呢!还有锅的垫圈、草鞋、跳绳等,同样是用莞编织的。

  当年不少人家住的茅屋,也是用莞盖顶。每年都得更换两三次,还常常“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厕就更不必说了。

  那时,每个生产队都养了两三头耕牛,每家每户都养了一两头猪。莞是耕牛越冬的主要饲料。无论牛栏还是猪栏,冬天都要垫些莞给牲口保暖,一段时间后,莞就跟猪牛粪搅和到一起了,这时就要“出牛栏”“出猪栏”,把这些东西挑到水田的氹里面去沤肥。

  进入21世纪以后,莞的用途逐步弱化,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莞有那么大的作用了。而今,农村已普遍使用收割机了,连打稻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莞已被遗留在稻田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风 景 线
飞进超市的麻雀
石牛峰观云海
稻 熟
莞已被遗留在稻田里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莞已被遗留在稻田里 2023-08-10 2 2023年08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