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06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珍爱每一片古瓷

  ■赵   畅

  一件完整精美的瓷器可以展览、可以收藏;一块破碎的瓷片能有什么用?来自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回答是——不仅有用,而且用途相当大!近日,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宣布,将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基于现已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合作共建古陶瓷基因库。

  在常人眼里,一件完整的古瓷器才可爱、才有价值,而古瓷碎片似乎没什么价值。其实不然,一些古瓷碎片中恰恰因为隐藏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工艺、审美、瓷材等诸多信息,一旦“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就能唤醒那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明记忆”。

  在建立古陶瓷基因库以后,古瓷碎片被如此看重,也还是因为它“残缺”的优势——其更容易配合“开展技术检测,能适应能谱电镜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对其的检测”。更何况,“一块古瓷碎片在研究人员手里,可以表面观测纹饰、拼接还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烧成温度等,至少可解析出上百条信息”。而这又是完整器所无法达到的境地——毕竟,谁也不愿意将完整器给毁了。想起了当年曾经多次接受我采访的原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叶宏明,其主导恢复官窑、哥窑、弟窑,靠的就是那些珍贵的碎瓷片。其中在恢复哥窑过程中,为了考证原料配方,他从仅有的几块古瓷入手,尔后又在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支持下,将其收藏的一件宋瓷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化验。几百个配方,上千次试烧,1963年4月哥窑才被复活。他们烧制成功的哥窑青瓷古朴典雅、晶莹滋润,仍然是紫口铁足,釉面呈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金丝铁线或金丝银线布列其间,釉色、纹片、造型与故宫藏品并无二致。如果没有哥窑碎片,或许哥窑的恢复不知会被推迟到何时。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库以采集残片、截面、薄片、粉末4种形态的标本为主,通过这几种形态标本,就可以分析在某处发现的一些窑口或者出土的一些陶瓷器的考古、胎料、成型、釉料、装烧、彩绘等信息。秉持着这一无可匹敌的优势,一些附着于古瓷碎片上的信息,客观上也给存在争议的瓷器提供了一份可资甄别的依据。

  当然,研究古陶瓷碎片,建立古陶瓷基因库,我们决不能搞单兵作战、独立作战,而是要有合作意识、协作精神。有道是:“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虽说陶瓷的发源地在中国,但却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也就是说,陶瓷既是中国文明的专利,也是世界文明的成果。尤其从世界研究古陶瓷和发展现代陶瓷业的趋势看,我们尤须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而今,国内许多地方喜欢把古窑址、古瓷碎片堆积场当成“聚宝盆”和“摇钱树”,进行过度开发和商业性“包装”,有的地方更由于未加保护,令这些场地遭到掠夺性的“轰抢”。殊不知,这样做必然会破坏其震撼人心的神韵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窑址及其古瓷碎片堆积场的保护,远是为了欣赏。就像大量古希腊雕像的发现,开启的不是古代,而是现代。此间的一个关键转折,就是发掘沉睡的古代文化,并为它们提供现代阐释,就让我们从发掘、保护、研究、阐释古瓷碎片做起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情投意合的蜻蜓菱角佩
玉颜月貌影青茶盏
珍爱每一片古瓷
衡阳晚报版面四A04珍爱每一片古瓷 2023-08-06 2 2023年08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