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通讯员 谢双双
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天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日子。入伏以来,网上掀起一股“晒背风”,不少人称这样可以祛寒湿、减肥,但也有市民晒成了“酱油色”,甚至有人因晒背不当造成晒伤、中暑。
那么,三伏天到底要不要“晒背”?怎么“晒背”?需要注意什么?记者近日来到衡阳市中医医院,该院心病二科主任曹瑛为市民打开正确的“晒背”方式。
“晒背”益处多多
根据《内经》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由此衍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顺应四时之养生法则。“晒背与医院的三伏贴原理类似,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之经气达到补益阳气、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曹瑛介绍,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有数条阳经经络通过,150多个穴位,这些经络穴位上传下达、左右贯通、內呼外应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晒太阳可以激发经络阳气,对虚寒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起到补阳驱寒祛湿等作用,
“太阳的紫外线具有特别强的杀菌能力,每天通过晒太阳可以杀死很多病毒和细菌,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钙和磷的吸收,有助补钙,促进骨骼发育,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中医认为可以调理脏腑气血,起到温煦经络、延缓衰老的作用。”曹瑛表示,背部是督脉经的循行路线,督脉为“阳脉之海”,统管人体阳气,晒背即为采天地之阳气助养人体之阳气,亦为《内经》云“天人相应”理论的运用,影响着人体的精气神,具有调动人体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代谢,让体内的伏邪排出体外等多重功效。
“晒背”有讲究
值得提醒的是,“晒背”不能盲目跟风,“晒背”前,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体质。曹瑛指出,对于虚寒体质和寒气、湿气较重的人群,可以选择三伏天“晒背”的方式;而有些属于湿热体质,阳气比较旺盛,晒背后可能会导致上火;对于气虚、特别容易出汗的人群,在“晒背”后会大量出汗,从而导致伤津耗气,体质反而会下降。
其次,有些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的人群,久晒后背,有可能会导致身体血管受压太高,造成血压、血糖,甚至是心率的波动。
孕期身体情况比较特殊,不能随意扰动气血,要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不建议盲目“晒背”。对紫外线过敏者要禁晒;服用易发生光毒反应的药物如沙星类抗菌药(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等)期间不要“晒背”。
此外,市民的“晒背”花样繁多,有裸露背部的,有身穿防晒服的,也有手撑遮阳伞的,更有不少人在家隔着窗户晒背。“尽量不要隔着玻璃、穿着防晒服晒背,玻璃、防晒服会隔绝掉一部分紫外线和能量,晒背的效果并不好。”曹瑛提醒市民,“晒背”的时间宜在上午9—10点,下午4—6点,小孩、老人、体虚的人建议晒较早的太阳,“晒背”时用帽子遮挡头部,过程中需及时补充水分,晒后毛孔打开,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
相比“晒背”,曹瑛还推荐市民选择其它的中医特色治疗,如三伏贴、督脉灸、铜砭刮痧、中药泡脚、针灸推拿等,这些治疗方法是通过辨证分型,将药物根据特定穴位和或经脉渗透进皮肤,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的目的,最大程度地起到益气温阳、祛风通络、散寒祛湿、化瘀止痛等作用。这些特色疗法效果好、安全,更能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