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在传统髹漆工艺中,有一种独特的工艺手段叫做雕漆。雕漆在更多时候也被通称为剔红。据史料记载,雕漆工艺产生于唐代,工艺复杂,剔红是雕漆工艺的代表。剔红雕漆制品一般以木灰、金属质地为胎,涂上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百余层朱漆,达厚实之感,再剔雕出浮雕纹饰。剔红是雕漆制品中最为广泛的一种着色,唐代的剔红工艺较为简单,颜色分类较少,工艺也较为单一,这一时期仍处于对剔红工艺的探索阶段。
明代隆庆年间,安徽著名的漆工黄成的《髹饰录》“镂雕第十”中记述:“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这一记述不仅明确说明唐代就开始有了雕漆工艺,而且还指出唐代雕漆的艺术特色是既有红色漆,还有黄红结合的双色漆,但是其雕刻技法相对还是比较刻板和古朴的。唐雕漆制品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剔红》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
明清两代,雕漆工艺走向辉煌,明成祖朱棣酷爱雕漆工艺品,著名的漆器创作基地——果园厂,即为其在位时所创建。明代雕漆,尤其是明早期的剔红漆器一般髹漆厚重,少则几十道,多则一二百道。漆质坚实细腻,色泽深红,用料精良,持于手中有沉甸甸的感觉。图案雕刻技法多用圆刀,雕刻之后注重磨光,图案边缘圆滑光润,丝毫不留刀刻之痕迹,即所谓“藏锋清楚,隐起圆滑”之特点。由于髹漆层次多、雕刻深邃圆润,许多作品花纹上下起伏有三四层之多,极具立体效果。这件明代剔红双螭纹荷叶形盘,长24.5厘米,宽15.3厘米。盘呈椭圆形,荷叶式边,圈足。盘中开光内雕饰一对在波浪中嬉戏的螭龙,开光外阴刻叶脉,与外壁所雕阳文叶脉正好对应,将翻卷的荷叶表现得栩栩如生。此器底髹黑漆。虽然没有年款,但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宣德款“剔红双螭纹荷叶式盘”几乎同出一辙,因而可以认定是宣德时期的实物。
明清时期多有文人记录剔红雕漆。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以金银为胎,刀法圆熟,俨若图画,这也给予了宋代雕漆以极高的地位和艺术评价。清人谢堃在《金玉琐碎》中写道:“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以金银为胎,提升了宋代雕漆作品的地位,成为了奢侈品的象征。《红楼梦》中也有关于剔红雕漆器物的描述:“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
剔红雕漆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它的纹饰秀丽典雅,气象华贵,有着鲜明的“中国红”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