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辉
当前,各地正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研学之旅”。从走进风火岁月的“追忆之旅”,到走进自然科学的“探索之旅”,再到走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之旅”……这些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之旅”,在寓教于“游”中,不单把“理想的种子”种进每一个研学者的心间,也加速助推“文旅融合”,为文旅复苏、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力量。
盘活资源,擦亮“研学之旅”的“旅游名片”。“研学热”是“文旅融合”的新产物,擦亮这张文旅“新名片”,不单要有过得硬的“底子”,更要有懂市场的“脑子”。特别是对于部分山区、老区而言,如何在千篇一律的“研学之旅”中成功“出圈”,关键在于串联资源、找准特色,打造好“研学品牌”。
回归本质,筑好“研学之旅”的“流动课堂”。“研学之旅”决不能简单地在门口看看转转,更重要的是回归“研学”的本质,为广大研学者创造动手、动脚、动脑的机会,增加“研学之旅”的参与度与收获感。唯有通过提升“参与感”,增强“泥土气”,才能让“研学之旅”有“看头”、有“玩头”,也更有“意头”。
搭乘“研学专列”,在“峥嵘岁月”里赓续红色信仰、在“文化传承”里增强文化自信、在“山乡巨变”里激荡奋发力量。各地要继续筑好“流动课堂”,不断建强建优“研学品牌”,为加快促进“文旅融合”,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