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林(安徽合肥)
这段时间,想起了之前引起热议的名校“学霸废人”和高学历“巨婴”。一个是名校博士蜗居在家啃老,一个是留学美国嫌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够多。女儿怒骂父亲,儿子砸车打人,这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伴随我们成长、影响不同时代,那个教科书中最经典的人物现象。
据报道,2023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在招工难、就业难互相并存的时代,我并不反感在家全职考研考公的“新型啃老族”。美好而又挑战的人生,本身就包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存在即合理”,能够通过文凭作为“敲门砖”,进入央企与国企;能够凭借“考编热”成功上岸,都值得点赞。
但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奔着“铁饭碗”狂飙这一条路上,真的就是孩子们未来最牢靠的路吗?茫茫人生,就怕一条胡同走到黑,活成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不顾现实,放不下面子,太拿文凭当回事。
进入高校可喜可贺,拿学历搏一下,找稳妥一点的单位无可厚非。就怕“内卷”,不知不觉活成眼高手低的孔乙己。“穿长衫”摆架子表示自己是读书人,如果寒窗苦读数十载,就不想下地干活,不想心安理得打螺丝,不想扛起家庭与社会的担子,他们和死活放不下面子的孔乙己又有何不同?
最起码,小说里的孔乙己,再怎么穷困潦倒不伤害人。反观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摧残的都是自己最亲的人。
红尘中,相比较这些不肯跌相、抛下“面子”,毕业即失业、有文凭无创业能力的读书人。我更钦佩那些怀揣着研究生与博士证书送外卖、干个体户的青年。因为,在挤破脑袋“上岸”无望之后,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强,选择“回头是岸”,这才是大智慧!
将孔乙己当做一面镜子,读书而非死读书,这才是一种清醒。就像鲁迅先生放下手术刀,而改用笔来改变社会、救赎他人一样。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更没有一劳永逸的考试能够替代命运的考验。每段年龄、各自人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当我们遇到挫折与不幸时,不妨看一看孔乙己,想一想自己。孔乙己们的幸与不幸,在一念之间。今天,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和难以把控的人生,唯有打破思想的桎梏,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解放思想,穿上“长衫”并不高贵。2022年国庆期间,国家教育部发布会公布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现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2.18亿,大学生占比31%,也就是说10个人里有3个大学生。今后,这批到基层去“搬砖”出彩的人,也将比比皆是。
脱下“长衫”,放弃做一个躺平的“咸鱼”,这并不丢人。因为“劳动最光荣”,并非只是社会底层人最无奈的呐喊,而是反应时代的呼声。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本身就是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练。
由孔乙己联想当下,穿上“长衫”不高贵,脱下“长衫”不丢人。我想,这才是年轻人的标配,才是当代读书人的“顶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