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艳
“中华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要规范读音,认真书写”。这是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员叮嘱学生最多的话语。然而,近年来,同诸多语文教师一般,笔者在上课时多次受到学生的“质疑”。这质疑的呼声,源于时下变幻的异读字发音。
“老师,您范读的课文《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ji 四声)读错了,应读骑(qi二声)。”
“老师,您口语说错了,不是说(shui 四声)服他人,字典里是说(shuo 平声)服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曾经学生时代,老师千叮万嘱的字词正确读法,如今用在教学之中,反都成了错误发音。面对日渐变化的汉字读音,不止教师,许多媒体人等纷纷表示无力正确把握。
古诗文里关键字词音变导致的意变,改变了一些诗文的诗意和诗境。众所周知,中华古诗词讲究格律对仗。平仄、押韵等技法的使用,使得诗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近年来随着不断改版,古人作诗的规矩也于无形间慢慢消失。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二声)句中的斜,改读为xie(二声)音;《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一声)的衰改读shuai(一声)音;《敕勒川》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a三声)的野改为ye(野),前两句原句押了a韵和ui韵而易记易诵。因着变化,少了韵脚不说,甚至丢了古诗的古雅。字音的同化,除了影响诗歌的韵律,渐次也淡化了诗歌的意境。
从文学鉴赏角度来看,古诗文里“骑”字由原先读ji(四声)到现在读qi (二声)的音变,使得古诗文意境的变化最为明显。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千骑卷平冈”,指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岗。骑字在这里做名词表示马儿;白居易《卖炭翁》的“翩翩两骑来是谁?”意为得意洋洋的驾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句中骑字仍意指马儿;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里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意为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骑字意思依然是马儿。放在时代背景之下,这些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意义的古诗文,将骑(ji四声)音改为骑(qi二声)音,不仅弱化了读者对人物或豪迈、或傲慢、或奢靡精神风貌的印象,还禁锢了人们对诗中画面的想象感,进而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
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最初的目的是方便人类沟通交流。如果某些字音的变化能使人们交流更顺畅,相信国民也能慢慢接受事实,毕竟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正因其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只不过,对于一些古诗词读音的修改,应慎之再慎。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是对古人应有的尊重。设想,没有待文字一丝不苟、千锤百炼的态度,中国文学史上又岂会留下诗人与“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脍炙人口的佳话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