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慎独安”与“欲中求”

  ■文芳(湖南衡阳)

  与同事聚餐时,一位男同事五岁的儿子不小心打碎了一把小汤勺,旁边的女同事说:“赶紧用纸巾包好放起来,一会儿我们买单走人了,服务员不会知道。”男同事说:“这不好,损坏了东西就得赔偿,再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于是,他起身去了服务台。这位男同事主动担责的做法颇有谦谦君子的慎独品行,让人心生敬意。

  “慎独”一词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释义: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其意是指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曾举荐王密做官。后来王密特地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带了十斤黄金前去答谢,杨震却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王密坚持说:“深夜不会有人知晓。”杨震怒,反问他:“天知神知,汝知吾知,何言不知?”面对深夜重金的诱惑,杨震廉洁自律,不放纵自己的欲念,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可谓慎独的典范。

  宋代《竹坡诗话》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官员办公时收到一封家书,为查看信件,他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的蜡烛。这就是中国古代“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清廉佳话。“公烛”“私烛”之别,仿佛一个隐喻,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折射出的是“君子慎独”的绝对自律。

  在当今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里,倘若人人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初慎微,讲规矩、守戒律,不为功名奔波,不为权贵折腰,做一个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那么也就真的做到“慎独则心安”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心存浮躁,无暇“慎独”更不愿“慎独”。都说权利是个好东西,有权好办事,但这个权怎么用、往哪用、用到什么程度,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权为民所用,用得其所,老百姓会记住;权为私所使,千夫所指,老百姓会唾弃。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用权不当成为贪官,贪欲的闸门一步步打开,最后欲罢不能而陷入泥潭。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形形色色浸淫在“欲中求”里的言与行。还有这些那些迷恋在“欲中求”里的政与事。往大了说,劳师动众,显能夸功,其中还不乏假公济私之嫌;往小了说,每遇大事小事,高调出场,唯恐人家不知,生怕他人不晓。当前,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已经形成,明目张胆、大张旗鼓的贪腐现象明显减少,政治生态有了根本性好转。但是,我们也不能小觑那些明里暗里、小打小闹的不良苗头。《颜氏家训:名实篇》曰:“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以之观照当世,还是有的人精神上缺“钙”,功利心太盛,人生境界不够。须知:欲望过度,用不好就是心魔乃至毁灭。慎独则心安,乃心性之至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慎独安”与“欲中求”
世相浅见
劳动教育课就该从校园搬到田园
好奇心被满足是童年的幸福
多措并举让“五一”更有新意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慎独安”与“欲中求” 2023-04-25 2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