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通湖
据考证,“二百五”的来历有点年头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称“六国封相”的苏秦,在齐国效力时遇刺客身亡,让痛惜苏秦才华的齐王对刺客王恨之入骨。齐王担心刺客外逃,表面上不动声色,还命人割下苏秦的人头,高悬城门,并张贴黄榜公示,说,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杀苏秦的义士前来领赏。果然有人上了钩,前前后后竟有四人前来领赏,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见了四个贪财之徒,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怎么个分法?”四人中计,高兴回答说:“这好办,每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稀里糊涂就成了替死鬼。真正的刺客据说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
但“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其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出处。俗语“二百五”之根早见于清朝文艺作品。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第83回描写:“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就是“半吊子”(但是实际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另有电影《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傻气四溢,妙趣横生。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风靡一时。
我以为,无谓地迎合别人,不知不觉,在取悦别人的过程中,个性被慢慢地磨蚀掉,而失去了自我,不如在贬损自己的同时获取快感,就像《世说新语·品藻》中说的:“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大约在两年前的六月,我觉得眼前总有蚊虫掠过,睁眼看来不舒服,于是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你是白内障患者,不早作处理,可能以后会双目失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疾不可不防。当我去看眼疾的时候,医生明明白白告知,左右眼都有白内障,而且遇上市总工会开展爱心复明工程,正好报名参加。谢天谢地,眼科医生免费给我做白内障微创手术。先做右眼,一个月后再做左眼。前后分别只在医院呆了三天,爱心复明工程,让我无缘无故沾了大便宜。谢谢还我一双慧眼的人,让我把这纷扰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生光明值得托付,向心灵窗户的保洁工致敬,三天的光明行动,值得用三万天托付,光明的细节即将在眼前呈现。
原来,我一直没有戴眼镜,无论是近视眼镜,还是老花眼镜,一概不用戴。因为年轻时涂鸦文字,本来应该戴150 度近视眼镜,我扛着没戴眼镜。扛到花甲之年后,只有戴上二百五十度老花眼睛,才能看书读报了。一语成谶,我终于成为“二百五”!我心态甚好,忘记年龄,忘记过去,忘记所有的恩恩怨怨,日落西山前,一切都是刚刚好。我也没脾气了,接受现实,日子照常过。更有甚者,因为脑子轻度积水,我稀里糊涂检查住院三天,爱心仁厚的医生说,静养几天,没事。我居然没有打针吃药,更没必要动手术。
花甲之年,终于成为“二百五”!从此以后,我揣着明白装糊涂,谢天谢地谢谢所有相遇相知相助的人,与世无争,友善待人。我虽然口口声声要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二百五”,却同样对社会对家庭有担当有责任心,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我闭上眼睛,宽容过去岁月中愚弄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轻视过我的人。庸常人生,云淡风轻,幸哉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