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君发
仓颉造字,为中华文明找到了世代延续的载体,《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无数经典文化,因汉字记载得以代代传承,至今,中华文明仍然屹立在人类文明之巅。此后数千年间,汉字历经变迁,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学习的使用的模样。汉字的每一次变迁,均融入和浓缩了民族普遍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朴素认知。数千年人类史、文明史、文化史、社会史,黑的白的红的紫的,快乐的悲伤的平淡的生活,均依赖汉字得到传承,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原乡,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血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到了今天,我们的汉字承载了社会文明变迁史,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文明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汉字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可以说,须臾不可离。
但令人不安的是,汉字发展到当下,一些字被人拆解、套用、生编乱造,弄得面目全非。不说大众都在用的头部流量平台上错字连篇,就说大众日常关注的天气预报栏目,“迎来”一词,似乎成了他们无法弃用的口头禅,成了近年天气预报固有特色,冬天“迎来降温”,春天“迎来寒潮”,夏天“迎来冰雹”,秋天“迎来冰冻”。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好像不“迎来”,就不足以表达他们内心对天气变化的强烈感受;不“迎来”,就不足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次听“迎来冰雹”的时候,是偶然调到某个地方台,正在播天气预报,“迎来”冰雹的说法,让我切实懵了一回。明明是灾难性的天气,人们为何要去“迎”?后来,听得多了,就见怪不怪了,“迎”成了天气预报频率最高的字,一日不“迎”心头慌。只有“迎”了,天气预报才顺畅。否则,心中不快,像缺少了一点什么,惶惶然,坐立不安。
按照这样的逻辑,地震、海啸、洪水、旱灾……对人们造成伤害的灾难,在天气预报的思维里,都成了“迎”。我们不妨延展一下这种逻辑,把“迎来大雨”延展为“迎来地震”,把“迎来冰雹”延展为“迎来疾病”,把“迎来冰冻”延展为“迎来死亡”,把“迎来寒潮”延展为“迎来敌人”,将这种延展套在天气预报的句式中,似乎顺理成章,貌似没有任何逻辑错误。
但,细品,又不对。再品,何止不对,简直荒唐!“迎”是什么?商务印书馆第11版《新华字典》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迎接,接,举例为欢迎;第二个是向着,举例为迎面。同样,《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也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几千年来,人们对“迎”的普遍认知,是这两种意思,并不存在任何歧义。
那么,为何天气预报中如此喜欢“迎”呢?本人并未深入探究,只是觉得对灾难性天气的预报,还是不要“迎”,而是用“发生”或者“遭遇”相对恰当一点。
汉字的逻辑性、情感性、严肃性非常强,郑州大学教授郭保华潜心三年撰写的《中华字经》,用4000个常用汉字,涵盖了百科又韵语成章,集识字、组词、习韵、正音、学知于一体,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作为“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特种教材”向全国及海外推广。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每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或能表达不同的逻辑,或要表达不同的情感,但前提是严肃性。用字的准确、精确,是基本要求。否则,会闹笑话,也会给人造成逻辑错觉和情感错乱。
故而,本人善意提醒社会大众,尤其是公众平台,尊重中华先祖的大智慧,尊重社会普遍共识,尊重汉字的严肃性、逻辑性、情感性,遣词造句应反复推敲,甭把“迎”当口头禅。
请谨记:汉字有灵,请勿乱“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