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最近,“代打电话”在直播间兴起。网友只要打赏“墨镜”或“礼花筒”礼物,主播就可以提供“代打电话”服务。主播根据网友私信提供的电话号码、名字、想说的话,打出一通通电话。客户要求五花八门,有表白、送祝福的;有整蛊、讨债的;还有联系前任、测试男女朋友的。每个直播间,围观主播打电话的从一二十到几千不等。有人入行4个月挣了4万元,有的主播一天直播8小时,日入千元。
直播时代,很多东西让人大开眼界。比如“代打电话”,就是新生事物。而“代打电话”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从报道来看,“代打电话”多数以表白、道歉、测试为主,此外还有整蛊、收账等内容。初步来看,还是风生水起、热热闹闹的一个局面。
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现实需求。对“代打电话”而言,亦如此。“代打电话”的背后,对应的是社恐经济。一些人一些话难以表达,就想寻求帮助;一些人一些事不好打扰,便试图寻求外力……一唱一和之下,一条产业链的雏形就诞生了。你送我“礼物”,我当你的“嘴巴”,帮你开口“问”各种事情。看起来,这似乎可以纾解一些人的紧张与焦虑,确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任何事物的诞生,都必须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直播“代打电话”,则并非如此。
因为,直播“代打电话”的背后,有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对“寻求帮助”的人来说,他们提供他人电话给主播们,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而在直播的语境下,也会放大公众对隐私权被泄密的担忧与焦虑。另一方面,对主播们打电话的问题与内容而言,也可能存在法律风险。比如整蛊或测试,有可能干扰他人生活;若辱骂他人,则可能涉嫌侮辱罪或构成寻衅滋事罪;若是讨债,也是民事纠纷行为;若是半夜打电话,则构成骚扰,会受到行政处罚……这么多法律风险点存在,总有一款“适合”直播“代打电话”的行为。
笔者认为,对“代打电话”的行为而言,还是需要依法打击。对网友们来说,要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具备足够的法律常识,不要因为无知而违背了法律法规。对直播平台而言,则应积极主动落实主题责任,建立直播内容审核机制,对相关的主播要有严格的警告、处罚等机制,以形成足够的震慑力,让主播们不敢恣意妄为。对监管部门来说,也应保持零容忍的姿态,既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也要畅通举报投诉机制,形成最大的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