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楠
行(háng)人家,在祁东县西边区即是走亲戚的意思,这是春节期间非常隆重的礼尚往来和风俗习惯活动。
在年前,即要行人家,俗称“辞年”。先有辞年,再有拜年,有尊老爱幼、辞旧迎新之意。
特别是刚相亲的男方,那是必须看重的“重大活动”。在年前即要备好礼品,在过年前两三天内,男方必须要到女方家去辞年。这种辞年非常之讲究,也关系到男女双方相亲婚事的走向和“定砣”。其实女方家庭同意男方去辞年,已说明该婚事有戏,这就看男方的礼性和表现了。男方备的礼物非常讲究,必须要有孝敬女方父母亲、爷爷奶奶以及送给女方哥姐弟妹、女方本人的礼物,还要有女方伯叔等同院子里的至亲的礼物,那是“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忽略怠慢的。否则就会被对方认定为男方不真诚,做事不周全,就会被女方院子里的人作为饭后的谈资说三道四。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男方辞年的礼物主要是猪肚、猪脚、猪肉,礼品酒、糖、包裹等吃的,抑或还有衣服、鞋、帽等穿的。满满的一大担挑进女方家门,不用说女方家多高兴了,还会引来整个院子里的人看热闹和啧啧称赞。
结婚生子后,也兴“辞年”。我父亲就常在农历廿八或廿九日挑着一大担礼物去给外公和三个舅舅、一个姨娘家辞年,也顺便从舅舅家捉回几条大草鱼回家过年。因为我家住在大山冲,山高路陡,没有池塘放鱼。外公家在山外丘陵、平原地带,有几口大鱼塘。那时我们过年的鱼基本上都是外公或舅舅家提供。而父亲辞年的礼物主要是猪肉、猪脚、猪肚,还有自家生产制作的红薯麻糖,那是畅销货。因为大山里土多盛产红薯,又有柴火,熬糖不成问题,而山外外公家那地方,主要烧稻草和藕煤,没有柴火熬糖。当年用报纸包一大包红薯麻糖行人家,是最受山外亲戚欢迎的土特产礼品。
除夕一过,正月初一拜年开始,也称行人家。当地俗语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行人家,基本上按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正月初一是铁定给自己父母亲拜年,大家和和美美在一起,欢欢喜喜,互致祝福,互话家常,团圆聚餐。
正月初二开始给岳父母拜年,一般都是一家子全部出动,浩浩荡荡出发。父母亲挑行礼,因年前已辞年,年后行礼就简单些了。主要是一些小糖茶包裹、农产品之类。这时节行人家,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一是拜年都穿新衣服,穿戴漂漂亮亮,小孩子心里乐开了花。二是到外公外婆家有好吃好玩的,小孩子谁不想去哩。三是最诱惑人的是有红包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拜年能得到外公外婆、舅舅一个五毛钱或几元钱的红包,可高兴全年。
那时拜年,乡下都是泥泞路,连走沙石公路的机会都很少。天气晴朗还好,若碰上下雨下雪天可遭罪了,一双普通橡胶底解放鞋跋山涉水,被泥水浸湿得不要不要的,但怀揣拜年的热望和执着,也不觉得寒冷,心里倒热呼呼的。
到了亲戚家,受到隆重欢迎。首先是一串鞭炮“噼里啪啦”欢迎,见面握手,互相拜年,道好寒暄。特别是小孩子跑在最前面,大老远就呼喊外公外婆,稚嫩的童音震天响,惊扰整个院子的人出来看热闹。进屋后,马上落座,喝热糖开水,吃事先摆放在桌子上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大家一边吃一边闲聊拉家常,问询情况,欢声笑语溢出屋外。
有大半年未见到外孙、外孙女的外公外婆,搂着小伢子,左亲亲右亲亲,唠唠叨叨,十分亲昵和欢乐。
待到吃中饭时,桌上摆的大鱼大肉让人馋涎欲滴。大人们慢慢品酒吃菜,推杯换盏。小孩子吃饭,尽挑好菜吃,一个个大鸡腿那是小孩子的专利,也是我们的最爱。回家之后,院子里有人往往会关怀问起我们小伢子行人家:“在外公外婆家吃了几个把子(鸡腿)哈?”小孩子们还经常比试谁吃的数量多谁的幸福感就爆棚。
我幼时在外公外婆舅舅家行人家,一般要呆上几天,住宿几晚。吃饱饭后,小孩子就与院子里的同龄人疯玩。那时春节镇上有电影看,我们小孩子就早早混进电影院看免费电影。其间进村入户还有舞龙舞狮、花鼓戏、踩高跷、唱大戏等民间传统节目观看。现场围观人员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艺人锣鼓喧天,演员化妆稀奇古怪,道具五花八门。现场气氛之热闹,可谓万人空巷,吆喝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现在想来,那时的民间艺人真是厉害,艺高人胆大,耍狮子的人三四个桌子叠在一起,高丈许,也能一跃而起跳过去,毫发无损。一个就地打滚,翻起身来,摇着狮头,伸着爪子向人群“卖萌”招手示意,然后又利索地钻入桌底捉起迷藏来。
许多年后,我还常常怀念外公家大院子里的戏场。春节里的各类戏剧杂技表演,沸腾了那些平凡、快乐、简单而单纯的日子。
在外公外婆舅舅家玩了几天后,我们才在父母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回家,而春节快乐行人家的日子一直萦绕在心头,沉淀心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