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慧
最近,浙江杭州有网友分享了一段暖心经历,引发热议。该网友一家三口春节到云南旅游,“吃饭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伍”,到景区外找到一户当地人家,想要花600元换一顿午餐和一顿晚餐。三位主人热情接待了陌生客人,准备了独具特色、分量充足的饭菜。当晚网友回到酒店,发现钱全被退回,还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咱中国人到哪都是一家人,有空常来玩”。
此事之所以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主要因为当地人家对陌生客人表达的善意与诚意,与在个别景区存在的宰客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几只虾上千元、一顿饭上万元之类欺诈游客的事情多了,就会给人留下“景区的一些生意人见钱眼开、为了多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的印象。相比之下,云南某景区外这户人家招待陌生客人不收钱的做法,颠覆了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也给人们更多启示。外地游客和本地人家之间是陌生人,互动链条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即使遭遇外地游客的“差评”,也难以影响本地人家在熟人网络中的口碑与声誉。在功利和算计的驱使下,包括导游、商家、出租车司机在内的一些“本地人”,热衷“一锤子买卖”,将双方的关系当成“零和博弈”,将自己的收益建立在外地游客权利与尊严受损的基础之上。如此涸泽而渔,只会损伤一个地方的形象,切割游客的信任。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今天,对精神家园和情感厚度的追寻成为一种普遍性需求。老百姓并不缺乏旅游的热情,关键要找到足够托付信任的载体。“到哪都是一家人”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如同家人般的善意和温暖,“温柔相待”自然会提升外地游客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