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在公园用板凳将低飞无人机拍在地上”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称,公园是人流密集场所,还有很多老人、小孩,无人机低飞容易伤到人,拍摄还可能侵犯他人隐私。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侵犯他人隐私外,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扰民、伤人、在禁飞区“黑飞”等问题。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探索建立无人机使用申报、禁止事项清单、“黑名单”等机制,依法规范无人机使用。
无人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无人机“乱飞”引发的偷拍、扰民、伤人甚至危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无人机的种种乱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机制,升级监管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无人机“乱飞”,还可能伴随着偷窥、偷拍等行为,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个人信息权等权益,可能对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可能扰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秩序,可能妨碍民用、军事航空器的正常飞行。
在法治社会,无人机必须在法治空间内规范飞行。依法规范无人机飞行和管理行为,治理无人机“乱飞”问题,符合监管需求,符合无人机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玩家安全操作、降低风险的需求。
用完善的法律规范给无人机设置好“法治导航”,插上“法治翅膀”,让监管部门、商家和玩家有法可依,有路可循,看清责任,心中有数,有助于全面精准治理无人机飞行操作乱象,提升无人机飞行的规范性、安全性,保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期待着相关部门加快立法进程,把无人机全部导入法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