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老爷子血氧下降了一些,快换上俯卧位,这样更能促进通气,提高血氧饱和度。”“奶奶,您休息好,我晚点再来检查你的恢复情况。”“药还是得接着吃,不要太劳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1月10日下午,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病房内,科主任谢君英就像一颗陀螺一样,在临床一线连轴转,耐心询问患者情况,叮嘱注意事项,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作为该院新冠专家会诊小组的副组长和科室主任,这段时间,谢君英既是科室的带头人,负责科室内近100位患者的诊治;同时,又参与全院数百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谢君英介绍,每年的秋冬季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总是最忙碌的科室之一,呼吸道疾病患者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在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主战场”,科室病床每日“饱和”,医护人员面临着巨大压力。
全力以赴,奋力前行
随着2022年12月新冠病毒感染第一波高峰期到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量陡增,同时,医护人员也陆续感染新冠病毒,但他们仍旧坚持“轻症不下火线”。“我已经退烧了,随时可以到岗!”“我下个班可以继续上。”“我已经好多了,申请立刻上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与新冠病毒斗争最重要的战场,绝不能“失守”,为此,该科医护团队坚守岗位,如同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奋力前行,用实际行动守护了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该科最先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大部分为85岁以上的高龄、从急诊抢救室转入进行救治的,大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衰、肾衰,危重情况可想而知。
面对激增的患者和会诊病例,谢君英始终坚守一线,挑起重担,科室住院患者和其他科室会诊两头忙。手头救治工作让她无暇顾及其他,“阳”了以后仅仅休息半天,就回到了繁忙的工作岗位上,因为没有休息好,谢君英直到现在也还未完全痊愈。她动情地说道:“这段时间,我们遇到了医疗资源紧张、医护人员感染减员等种种困难,科室治疗、护理压力大,工作量是平时的3至4倍,但我们是患者唯一的依靠,没有退缩的理由!我们科所有医护人员都坚持在一线岗位。”
为了快速及时地救治患者,谢君英带领科室8名医生和20名护士铆足了劲,咬紧了牙,拖着同样被病毒折磨的身体,一头扎进与时间赛跑的救治中,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科室一名医生怀孕11周,感染新冠病毒后休息不足2天就返回岗位。一些护士坚持在岗,发烧后也仅仅是利用午休时间输液,下午又继续埋头苦干。
“我们科室原有70张床位,通过扩容增加床位,目前已经达到了98张,也已经全部收满。”在采访谢君英时,她不时仍旧会咳嗽两声,从嘶哑的声音中也能感受到她的疲惫不堪。她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大多是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其中很多是有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他们的病情变化快,救治有难度,我们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心中的弦一刻也不敢松。”
全院打通,突破专科专治模式
特殊时期,医院是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患者激增,如何保证充足的床位呢?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整合全院资源力量,突破专科专治模式的限制,全力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保障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
“为了增加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收治能力,医院将患者合理收治进医院各个科室,也就是所有临床科室均要接收新冠患者。我们科室施行包干会诊的模式,每位医生负责一个科室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会诊。”谢君英介绍,为保障重症患者的救治质量,医院成立了新冠专家会诊小组,对新冠重症患者进行会诊讨论,为患者的医疗安全上一道“双保险”。专家组包括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心血管内科等学科的专家,对全院医护加强培训管理,保证医院各科室新冠诊治能力同质化。
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主要以肺部疾病为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在诊疗救治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该团队积极在全院开展专业规范的培训与学习,提升所有科室对氧疗、高流量经鼻呼吸、无创呼吸机、俯卧位通气等相关技能,确保每个科室都能开展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她直言,这段时间团队的会诊量每日有近50人,平均每个医生每天要为10位患者进行会诊。和谢君英一样,团队中的每位医生不断穿梭于各个科室,不是在呼吸与危重症科室查房,就是在其他科室开展会诊,常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下班。
全心全意,患者康复最重要
80多岁的陈大爷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他因高热、咳嗽、呼吸气促、胸闷等症状被送到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而后收治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来院时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极差,指氧饱和度不到60%,肺部阴影面积超过80%,被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肺炎。“这是典型的大白肺,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治疗难度相当大。”谢君英直言,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率非常高,但科室仍旧秉持着“应治尽治”的原则,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全心全意为患者开展救治。
医护人员及时开展了抗病毒、抗感染、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并采取俯卧位通气技术进行治疗。“高龄老人感染后,采用俯卧位通气是缓解症状的有效办法。”谢君英介绍,俯卧位通气是让昏迷的患者长时间地保持趴卧姿势,让受压迫的肺泡更容易舒展开,改善和提升血氧饱和度,从而提升肺功能。这种姿势一方面提高了氧合水平,另一方面能让痰液更容易咳出。最终,在医生的精准治疗和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经过10天的治疗后,复查CT显示陈大爷大白肺明显吸收减轻,血氧达到95%以上,陈大爷好转出院。
谢君英介绍,对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俯卧位通气要多位医护人员一同开展,有些患者会不自觉地翻过身子平躺,因此医护人员要时常关注,本就繁忙的工作再次增量。虽然很辛苦,但谢君英却坚定地说道:“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我们科室每个人都尽力分担、尽力配合,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我相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守护好群众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