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蛋行街的饺儿铺

  ■邓潇泓

  饺儿,家乡墟场上曾经一道颇有名气的脍炙人口的小吃。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师傅先擀好薄薄的四方饺儿面皮,在面皮裹上少许肉泥,抓捏出褶皱,再放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装在空碗中,分别舀入滚热的骨头高汤,撒点调味品及佐料,一碗热气腾腾、肉香飘逸的香辣饺儿就大功告成了。

  滚烫的饺儿四时皆宜,但要吃出韵味儿当属冬天了。当你被寒冷之气侵袭,浑身打颤,只需一碗热饺儿下肚,便唇齿留香,胡椒、辣椒的辛热、辣香味生成的那股热流遍及体内,逼出湿邪之气,令人周身温暖舒爽,精神为之一振!

  那时,要想吃到家乡鲜美的饺儿,你须得在逢墟之日去坐落于蛋行街上(赶墟禽蛋交易行)全墟场唯一的那家饺儿铺。

  蛋行街是一条半边街,清一色清末民初低矮的土木瓦房,居住着二十来户人家。铺子的门一律由一块块装拆自如的木板组成,铺子前是一道风雨长廊,供赶墟的人遮风避雨。

  饺儿铺设在蛋行街逢中两壕相通的铺子里。左边壕摆了六七张矮方木桌及配套的长条形木凳,是客人吃饺儿的地方。右边壕前部是两眼无烟煤灶的灶台,上有两口铁锅,是熬骨头汤和煮饺儿的。紧挨灶台左侧有一张木案,一边摆着装有调味品和佐料的器皿,另一边码着一沓饭碗,其旁有七八只空碗一字儿排开。这一块是煮饺儿、调味加佐料的。木案左旁有个小的曲尺柜台,是收钱发领饺儿竹签的。离灶台右侧后不远处,有一张两面靠墙壁的长木案,那是供师傅们擀饺儿面、剁猪肉泥、捏饺儿的。

  饺儿铺隶属区供销社,是由那几个自立自强又有做饺儿经历的残疾职工组建的店铺。尤其那领头的更是了得,出身“饺儿世家”,是第三代传人。饺儿铺的师傅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店铺的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一俟捏饺儿的师傅饺儿捏成,煮饺儿的师傅便根据竹签的多少,立马下饺儿。饺儿熟了,师傅便逐一捞出,倒入木案上一字排开的碗中,再逐一舀进滚开的高汤,撒入调料与佐料。这时,跑堂的师傅春风满面,端起木递盘把一碗碗饺儿送到顾客面前,顺便收回竹签。

  饺儿铺朴实无华,连一块招牌都没有。可是当年它的知名度远高于区饮食店,在顾客心中的位置更是饮食店无法取代的。饺儿铺不光是赶集人打尖之所,更是在墟场相亲的有缘份的人儿吃汤的佳处。家乡曾有个习俗,相亲的双方一般约在墟场见面、交谈。谈了一会儿,做媒的就试探着向男方提议:“请大家一起去吃碗汤(饺儿)吧。”若男方欣然应允并出手买单,女方愉悦地吃了汤,说明那就是投缘的一对儿,终身大事十有八九定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家乡无数对男女美好姻缘的成就离不开蛋行街的饺儿铺。饺儿铺的师傅们颇具工匠精神,手艺精湛,做饺儿精益求精,饺儿味道鲜美绝伦,服务热情周到,加之饺儿铺又具有成就男女姻缘的特殊功用,饺儿铺便最受人们的青睐,墟墟都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当年有人问及供销社主任“你们的饺儿铺怎么没有招牌”时,主任微笑着回答:“饺儿铺有招牌。它有一块金字招牌高高地稳稳当当地挂在顾客的心坎上!”

  后来,饺儿铺的师傅们大都退休了,后继乏人,加上供销系统改制,饺儿铺失去了往昔的辉煌,苦苦支撑一段后,宣告倒闭。从此,家乡的人们再也没法吃到原汁原味的蛋行街饺儿。虽然后来有人在墟场摆了饺儿摊,赶墟的人也能吃上饺儿,但摊上饺儿的色香味与蛋行街饺儿相较总逊一筹。

  饺儿铺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几十年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它。儿时家庭条件艰苦,生活拮据,我仅随教书的姑姑进饺儿铺吃过一次饺儿。也就是那一次让我有了一个嗜好:假期里每逢赶墟,总爱往蛋行街钻,去看看饺儿铺顾客盈门的热闹场面,去瞧瞧饺儿的模样,去闻闻饺儿香辣之气……正因如此,饺儿铺及饺儿留给我的印象才铭心刻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姐弟情深
当下即风景
蛋行街的饺儿铺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蛋行街的饺儿铺 2022-12-21 2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